第2章 叶可东的溯源——物质里的暗码
第一节:化学方程式里的杀意实验室的通风橱还在低鸣,玻璃罩内,叶可东正用移液枪将一滴透明液体注入培养皿。液体接触到皿底的白色粉末时,瞬间泛起幽蓝的荧光——这是他模拟的“神经毒素降解反应”,荧光强度与毒素残留量成正比。
培养皿里的光芒越来越亮,像一簇跳动的鬼火。叶可东盯着那片蓝光,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父亲的尸检报告他看了不下二十遍。法医说,那种神经毒素“无迹可寻,却又无处不在”——它能在体内迅速分解,只留下极微量的代谢物,若不是实验室的质谱仪精度达到了万亿分之一级,恐怕连这点痕迹都抓不住。
“无迹可寻?”叶可东低声嗤笑,指尖在键盘上敲击,调出毒素的分子结构模型。屏幕上,一串扭曲的碳链像毒蛇般缠绕,末端的羟基基团闪烁着红色标记——这是毒素最活跃的攻击点,专门针对神经突触的蛋白质结构。
作为四胞胎里唯一继承母亲化学天赋的人,叶可东比任何人都清楚:物质不会凭空消失。吕明远既然能用这种毒素杀死父亲,就必然要通过某种载体将其带入云天3号的系统——否则,无法解释为何毒素会精准地在父亲使用机器时发作,更无法解释,未来的他们在穿越时,总感觉神经传来莫名的刺痛。
他的目光落在屏幕角落的一份旧文件上——那是云天3号的核心部件清单,“α-核心(坐标锚点晶体)”几个字被他用红笔圈了出来。
α-核心,是整个穿越系统的“定海神针”。它由一种人工合成的超晶格晶体构成,能在虫洞开启时稳定时空坐标,其表面的分子排列方式直接决定了锚点的精度。这种晶体有个特性:极易吸附空气中的有机分子,且能在晶体ttice(晶格)的缝隙中形成稳定的“分子涂层”——就像一块海绵,会悄悄吸走周围的液体。
“就是它了。”叶可东猛地攥紧拳头。
吕明远要让毒素在时间穿越中发挥作用,最好的载体就是α-核心。晶体吸附的毒素分子,会在虫洞启动时的高能环境下被激活,随着时空震荡渗入穿越者体内;而晶体本身的化学稳定性,又能完美掩盖毒素的存在,直到被特定的能量触发。
他立刻调取了实验室的出入记录。云天3号审批通过后的第35天,吕明远曾以“检查晶体稳定性”为由,单独进入过存放α-核心的储物间,时长23分钟。而第一部的记录显示,正是那一天,“黑衣父亲”(未来的叶云天)潜入储物间,取走了α-核心。
时间和地点,完美重合。
叶可东关掉培养皿的蓝光,开始准备穿越设备。他没有用穿越舱,而是选择了更轻便的“单兵传送器”——一个巴掌大小的金属圆盘,能直接绑定他的基因信号,减少穿越时的能量损耗。他还带上了自己研发的“微型光谱分析仪”,这台仪器能在0.3秒内完成物质的元素分析和分子结构解析,精度比实验室的大型设备还要高出两个数量级。
“目标时间:云天3号审批通过后第35天,上午9:17。”他对着传送器的语音模块下令,声音冷静得像在报化学分子式,“目标地点:实验室地下储物间,C区第7号货架。”
传送器的表面亮起一圈绿色的光环,开始读取时空坐标。叶可东最后看了一眼桌上父亲的照片——照片里,父亲正举着烧杯,笑容明亮得像阳光。
“爸,等着我。”
光环骤然收紧,化作一道刺眼的白光。叶可东感到一阵强烈的挤压感,仿佛被塞进一个无限狭窄的管道,周围的空气变成了粘稠的胶体,带着铁锈和臭氧的味道。他闭上眼睛,脑海里反复回响着毒素的分子结构——那串扭曲的碳链,此刻像是变成了吕明远的冷笑。
第二节:晶体上的毒痕
储物间的空气又冷又潮,混杂着灰尘和金属锈蚀的味道。
叶可东几乎是摔落在地的,膝盖磕在水泥地上,传来一阵钝痛。他顾不上揉,迅速蜷缩到货架后面,启动了传送器的“信号屏蔽”功能——一个透明的能量罩瞬间将他笼罩,能隔绝所有电子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