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年7月·云舟1号的蓝图
2025年7月的城郊,比市区多了几分难得的“干净”——生态测试基地的外围,三层空气过滤网昼夜运转,将工业废气挡在百米之外,只是透过网眼望向天空,依旧是那片化不开的铅灰。基地核心区的研发楼里,却藏着与外界截然不同的“热度”——地下一层的机械研发室,灯光亮得刺眼,金属碰撞声、数据面板的蜂鸣声,还有偶尔响起的讨论声,织成了一张紧绷却充满希望的网。
年轻叶云天正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金属部件,指尖在布满焦痕的表面划过。那是云舟0号的光波聚焦器残骸,当年爆炸时,这个核心部件承受了最直接的冲击,此刻边缘还能看到融化后凝固的金属瘤。叶云舟站在他身后,手里捧着一个全息投影器,投影出的云舟0号三维模型上,十几个红色标记点正闪烁着警示光。
“你看这里。”叶云舟伸手点了点模型上的“能量输出接口”,红色标记点立刻放大,露出内部复杂的线路图,“云舟0号的能量传输线路是串联式的,一旦某个节点过载,整个系统就会崩——上次我们试传一株普通小麦,能量突然掉了30%,差点让幼苗在传送过程中脱水枯死,就是因为这个设计缺陷。”
年轻叶云天抬起头,将聚焦器残骸放在旁边的工作台上,眉头紧锁:“还有时空定位的问题。我之前查日志,发现云舟0号的坐标校准算法少了‘时空曲率补偿’参数,传送目标偏差最大能到10公里——要是以后用它传改良种子,传错地方落到污染区,就全白费了。”
两人的目光同时落在工作台中央的空白处——那里即将诞生云舟1号。叶云舟关掉云舟0号的模型,调出一份新的空白蓝图,指尖在虚拟面板上快速滑动,先画出一个规整的立方体:“这次不能再走老路了。云舟1号的核心目标,首先是‘稳定’——空间传送的偏差必须控制在1米以内,能量输出波动不能超过5%;其次是‘双向’,我们得加上时空双向定位模块,不仅能在2025年传送物资,还得精准锁定2082年的坐标,为以后回去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