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年9月·云舟1号首次试航
2025年9月的风,带着初秋的凉意,却没吹散笼罩在城市上空的灰雾。城郊生态测试基地的研发楼前,几辆印有“生态应急”标识的车辆正安静待命,车身上的荧光条在昏暗的天光下泛着微弱的光——这是为云舟1号首次试航准备的应急保障团队,一旦传送出现意外,他们能在5分钟内抵达10公里外的接收点。
地下机械实验室里,气氛却比室外灼热得多。银灰色的云舟1号静静立在实验室中央,1立方米的立方体外壳打磨得光滑如镜,反射着天花板上的Led灯光;机身正面嵌着一块可拆卸的时空定位面板,此刻面板上正跳动着绿色的坐标数据——北纬31°23′,东经121°45′,这是10公里外“生态测试基地”接收点的精确位置,旁边的“能量储备”栏显示着98%的绿色进度条,氢燃料电池与太阳能板协同工作,早已完成供电预热。
“幼苗状态怎么样?”年轻叶云天戴着白色手套,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个透明的培育盒推向云舟1号的传送舱门,盒内10株改良小麦幼苗舒展着嫩绿色的叶片,根部浸泡在特制的营养凝胶里,叶片上还挂着细密的水珠——这是林月瞳团队凌晨刚从无菌培养室里取出的,每一株都经过了3次毒素检测,确保状态最佳。
林月瞳蹲在培育盒旁,指尖轻轻碰了碰叶片,脸上满是郑重:“根系完整,叶片含水量65%,营养凝胶能维持48小时湿度——只要传送过程不超过1分钟,幼苗不会出任何问题。接收点的无菌土壤我已经让人再检查过了,ph值7.2,没有重金属残留,和实验室的培育环境完全一致。”
叶云舟站在云舟1号的操作台前,手指在虚拟控制屏上快速滑动,逐一确认参数:“光波聚焦器偏差值0.2米,在安全范围内;时空定位模块已锁定接收点坐标,误差小于0.1米;氢燃料电池输出稳定,储氢罐压力正常……所有指标都符合试航标准。”
他抬头看向实验室里的众人——负责数据监控的老陈正盯着全息面板,应急团队的负责人握着对讲机站在门口,林月瞳则守在培育盒旁,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紧张与期待。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技术测试,而是“拯救植物计划”从“实验室”走向“实地”的第一步——如果云舟1号能成功将幼苗传送到10公里外,就意味着未来他们能将改良种子送往全国各地的生态基地,真正启动植被复苏计划。
“各单位注意,云舟1号首次试航,倒计时10秒。”年轻叶云天的声音通过实验室的广播响起,他按下操作台上的“启动”按钮,云舟1号的外壳边缘突然亮起一圈柔和的蓝光,像给金属立方体镶上了一层光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