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县域推广·仓储解丰收愁
秋老虎还没褪尽的九月,3号宇宙青禾县的乡间小路上,一辆改装过的银灰色卡车正缓缓行驶。车身上印着“云芳科技合作社——科技流动课堂”的蓝色字样,车斗里没有装货物,反而摆着两台半人高的Ai除草机器人,还有一个折叠式的全息投影支架——这是3号叶云天和3号林月瞳为青禾县10个乡镇准备的“移动科技站”,也是科技农业从云芳镇走向县域的第一步。
“还有多久到黄沙镇?”叶云天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的平板正同步着小星的系统数据,屏幕上显示着黄沙镇麦田的基本信息:面积2800亩,主要作物为冬小麦,当前处于三叶期,杂草覆盖率约15%——这是小星通过1号宇宙传来的低空遥感技术提前测绘的结果,精准得连每片麦田的杂草种类都标得清清楚楚。
“大概还有20分钟,叶哥。”开车的是合作社的技术员小陈,他刚从月瞳科技学院结业,脸上还带着几分青涩,却熟练地操控着方向盘,“昨天跟黄沙镇的王镇长联系过,他已经组织了村民在镇东头的麦田等着了,说要让全镇的农民都来看看‘能认草的铁疙瘩’。”
林月瞳坐在后座,正调试着便携土壤监测仪,闻言笑着抬头:“看来上次滴灌系统帮他们保住了麦子,这次大家的期待值更高了。”
卡车刚驶进黄沙镇,就看到远处的麦田边围满了人。王镇长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正踮着脚往路口望,看到卡车过来,立刻挥着手跑了过来:“叶同志,你们可算来了!村民们从早上就等着,都想看看能自己除草的机器人长啥样!”
叶云天和林月瞳刚下车,就被村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盯着车斗里的除草机器人,伸手想摸又不敢;有人拉着小陈问东问西,连机器人用不用加油都问到了;还有人小声议论:“这东西真能分清麦苗和杂草?别到时候把苗也除了,那可就糟了!”
“大家别急,咱们现在就去麦田里演示。”叶云天笑着拨开人群,指挥小陈把两台除草机器人搬到麦田边。小星的全息屏此时已经亮起,悬浮在机器人上方,柔和的电子音响起:“Ai除草机器人型号C-01,采用多光谱识别技术,可精准区分120种常见杂草与作物,除草效率2亩/小时,误差率低于0.3%。”
话音刚落,小星就向其中一台机器人下达了指令。只见机器人底部的履带缓缓转动,前端伸出两根细长的机械臂,机械臂顶端的微型摄像头快速扫描着地面——屏幕上瞬间跳出绿色的“麦苗”标识和红色的“杂草”标识,机械臂精准地伸向红色标识处,轻轻一夹,就把杂草连根拔起,扔进身后的收集盒里,整个过程不到两秒,旁边的麦苗连一片叶子都没碰到。
“真认出来了!”人群里发出一阵惊叹。王镇长蹲在机器人旁边,看着它一路向前,遇到杂草就拔,遇到麦苗就绕开,眼睛越睁越大:“这玩意儿比人眼还尖!我刚才还看到一棵跟麦苗长得差不多的稗草,它都没放过!”
李婶挤在人群最前面,她去年因为弯腰除草,腰间盘突出犯了,疼得在床上躺了三天,这会儿看着机器人轻松地在麦田里移动,手里的收集盒很快就装满了杂草,眼圈都红了。她拉着林月瞳的手,声音带着激动:“林丫头,这东西真是救了我的老腰啊!以前我家那二亩地,除草要弯着腰干一天,晚上躺到床上,腰像断了一样疼。现在有这机器人,俩小时就能除完,我再也不用遭那罪了!”
“不止快,还干净。”旁边的张大叔补充道,他凑到机器人刚除过草的麦田里,扒拉着土看了看,“连草根都拔出来了,比人工薅得还干净,以后就不用怕杂草再长了!”
小星的全息屏此时又亮起,投射出一组对比数据:“人工除草效率0.2亩/小时,每亩人工成本30元;Ai除草机器人效率2亩/小时,每亩设备使用成本5元。按黄沙镇2800亩麦田计算,使用机器人除草,可节省成本7万元,节省工时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