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异能者的“默契”与少年的第一个包裹
一、共振的指引:海龙镇的清晨
2023年夏末的清晨,海龙镇还浸在码头渔船归航的汽笛声里。刘丙牛蹲在出租屋门口,用砂纸打磨着掌心那枚暗银色金属块——二十年过去,这枚“重力扭曲模块”边缘的刻字“海龙镇海天街8号”依旧清晰,只是最近三天,它发烫的频率越来越高,像是揣了只刚从灶膛里扒出来的烤红薯,热度顺着指缝往骨头缝里钻。
他是码头最能扛的搬运工,自从五年前偶然发现触摸金属块能让重物变轻,日子才从“顿顿啃馒头”松快了些。可这发烫不一样,不是用力时的温热,是带着“意图”的震动,夜里放在枕头下,能感觉到它在按某种规律跳动,像在敲摩斯密码。昨天搬一个三百斤的发电机时,金属块突然剧烈震动,他脑海里毫无征兆地蹦出一句话:“送回海天街8号。”
“送回去?送哪儿去?”刘丙牛对着金属块嘟囔,指尖划过刻字,震动突然平缓下来,像是在回应他的疑问。他抬头望向镇中心的方向,海天街8号是栋普通的两层小楼,住的是个姓叶的教书先生家,听说他家小子刚上小学——这和他手里的“宝贝”有什么关系?
同一时刻,海龙镇中学的教师宿舍里,何里达正对着镜子调试那片单片镜片。39岁的他头发已有些花白,鼻梁上架着副老花镜,镜片就夹在老花镜的右片上。这枚“视觉穿透镜片”陪了他十九年,从最初吓一跳的“穿墙视物”,到后来用它帮学生找丢失的实验器材,早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但今天,当他转动镜片对焦时,视野里突然浮现出淡蓝色的网格线,像电脑屏幕的像素点,最后汇聚成“海龙镇海天街8号”几个字。何里达摘下眼镜,镜片上的字却没消失,反而投射在对面的白墙上,字体越来越亮。他伸手去摸,指尖穿过光影的瞬间,脑海里闪过一个模糊的画面: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正指着这串地址和一个小男孩说笑。
“奇怪……”何里达揉了揉眼睛,刚把镜片放回眼镜盒,手机就响了——是肉铺的陈大牛。
“何老师,你那镜片是不是出怪事了?”电话里陈大牛的声音带着急吼吼的粗气,“我案板下那铁块儿,今早剁排骨时突然发烫,我脑子里直冒‘海天街8号’,跟中邪似的!”
何里达心里咯噔一下:“你也……”
“不光我!”陈大牛打断他,“刚苏晴来买肉,说她花店那水晶也不对劲,总闪着光指方向,也是海天街那地址!咱是不是得凑一块儿说说?”
挂了电话,何里达抓起眼镜就往外跑。楼道里撞见刚从渔船回来的赵山河,老赵手里攥着那只金属哨子,哨口沾着海腥味,见了他就喊:“何老师!我这哨子吹不出声了,就震得耳朵里响地址,你听听?”
何里达没等他吹,镜片已经投射出地址,和赵山河耳朵里的一模一样。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不是巧合”的凝重。
半小时后,肉铺的后院里聚了五个人:刘丙牛抱着金属块,何里达戴着镜片,陈大牛把合金核心搁在木案上,苏晴捧着彩虹水晶,赵山河捏着金属哨子。阳光透过梧桐树的叶子洒下来,落在五件“宝贝”上——金属块发烫,镜片投影,合金核心纹路发亮,水晶折射出光带,哨子微微震动,所有的“异常”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海天街8号。
“我昨晚做梦,梦见这些东西飞起来,往海天街飘。”苏晴轻声说,她的水晶正随着她的话音跳动,“像是……它们本来就该去那儿。”
陈大牛拍了拍木案:“我不管啥原因,这玩意儿烫得我手慌,既然都指那地址,咱就给送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