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图纸的另一种解读——平行宇宙的起点
2013年的沪市,冬雪来得比往年早。张江科技园边缘那间租来的实验室里,暖气不足的空间里弥漫着焊锡与酒精的混合气味,墙角堆着半人高的废弃电路板,唯一的窗玻璃上凝着一层薄冰,将窗外的写字楼切割成模糊的色块。23岁的叶云天裹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冲锋衣,已经在实验台前坐了整整两天。
他面前摊开的核心图纸,是三天前从海龙镇老宅阁楼的樟木箱里翻出来的。牛皮纸边缘已经脆化,银灰色的绘图油墨却异常鲜活,那些缠绕交错的机械结构线条,在不同角度的台灯下会诡异地“流动”——有时是核心齿轮的齿纹变密,有时是能量导管的走向偏移,仿佛图纸本身是一个微型的、活着的时空模型。图纸右下角被虫蛀了一小块,只剩“云月”两个篆字的残痕,像一道若有若无的暗示。
按原时间线的轨迹,此刻的叶云天应该已经红着眼眶算出“云月号”主体结构的承重参数,在草稿纸上疯狂标注“钛合金+碳纤维复合基材”“核聚变能量核心需求”,甚至开始打电话给供应商询问特种金属的报价。那是一条看得见尽头的死路:耗尽八年积蓄,经历三百多次失败的材料合成实验,最终在2025年那个雷雨夜,被失控的时空能量吞噬在实验室的废墟里。
但现在,他的钢笔悬在草稿纸上方,迟迟没有落下。
违和感从看到图纸的第一秒就缠着他。那些标注零件的符号旁,总有几行淡到几乎看不见的小字:“波动阈值匹配”“坐标锚定误差≤0.001us”“持有者生物场同步率”。这些词汇完全跳出了传统物理学的范畴,更像是某种“使用说明”,而非“设计图纸”。他翻遍了大学时的所有教材,甚至连导师推荐的《时空理论前沿》都翻烂了,也找不到任何能对应的理论支撑。
“咚、咚”,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沉思。门被推开一条缝,林月瞳抱着一个银色的检测箱探进头来,鼻尖冻得通红:“猜我带什么来了?”
她是叶云天的同系学姐,现在在市材料研究所做助理研究员。三天前叶云天抱着图纸找到她时,她只看了一眼油墨的光泽,就断定“这东西绝不是现代工艺能做出来的”。此刻她把检测箱放在实验台上,打开锁扣,里面躺着一份厚厚的分析报告,还有一枚暗银色的立方体零件——那是和图纸一起在樟木箱里发现的,只有拇指大小,表面刻着与图纸上一致的螺旋纹路。
“零件材质分析出来了。”林月瞳指着报告首页的分子结构图,指尖在屏幕上划出一道亮线,“你自己看——除了80%的未知金属,剩下的20%是‘时空晶体’。这种物质只在理论中存在,能自发记录并稳定特定时空的能量波动,简单说就是……它自带‘坐标记忆’。”
叶云天猛地凑近屏幕。图谱上那些呈螺旋状排列的分子,正以一种缓慢而规律的频率振动,旁边的能量曲线像一条平稳的河流,没有丝毫杂乱的波动。“自带坐标记忆?意思是……它本来就知道自己该在哪个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