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懂云天 作品

序章 便捷的诱惑

2026年3月,海龙镇8号院的实验室里,金属冷却的嘶嘶声与数据终端的蜂鸣交织成常态。阳光透过加装了防辐射涂层的玻璃窗,落在中央操作台那台半人高的机器上——这是本宇宙的“云月号”穿越机,外壳上还留着去年阻止爆炸时,刘丙牛重力场扭曲的浅痕。 叶云天站在操作台旁,指尖划过机器侧面密密麻麻的接口。36岁的他比一年前更沉稳,鬓角多了两根银丝,那是去年将原时间线的“自己”从爆炸边缘拉回来时,持续三天异能协同留下的痕迹。他身后,原时间线的叶云天(团队里私下叫他“老云”)正盯着监测屏上跳动的时空锚点数据,眉头紧锁。

“第17次校准完成,锚点稳定性92%,但能耗还是降不下来。”老云推了推鼻梁上的旧眼镜,声音带着他特有的谨慎,“刚才那次短途跳跃,光是启动陈大牛的力量核心和白仁参的生命导管,就耗掉了实验室储备能量的15%。”

叶云天没有回头,目光仍停留在“云月号”复杂的框架上:“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虽然阻止了爆炸,也定下了‘时空安全法则’,但这台机器太‘重’了——每次穿越都需要至少5位异能者在场协同,遇到紧急情况,比如追踪时空异常点,根本来不及召集人。”

实验室门口传来脚步声,林月瞳抱着一摞检测报告走进来,白大褂的口袋里露出半截化学分析笔。她将报告放在操作台上,最上面一份的标题用红笔圈着:《20个核心零件材质稳定性追踪(2025.12-2026.3)》。

“你又在想简化方案?”林月瞳的语气带着无奈,她太了解叶云天了——从2013年他放弃硬拼实体机、转向激活零件时空波动开始,这个男人就永远对“更优解”充满执念,“报告显示,零件的时空属性很稳定,但它们的能量输出模式是‘协同共振’,不是‘独立激发’。强行简化结构,可能会打破这种平衡。”

叶云天拿起报告,翻到最后一页的材质分析图。暗银色的零件切片在显微镜下呈现出蜂窝状结构,每个蜂窝里都嵌着细小的、闪烁着微光的粒子——那是“时空悖论能量”被转化后的稳定形态,也是去年21人异能合力的成果。

“我不是要强行简化,”他指着切片图,“你看这里,每个零件的蜂窝结构边缘,都有一圈极细的‘连接纹路’。之前我们专注于协同,没注意到这些纹路其实是互通的。如果能找到它们的共通频率,说不定不用全部激活,就能启动穿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