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4章 一个失败画家的“逆袭之路”(第2页)

疯狂的反犹主义:维也纳是当时欧洲反犹思想最盛行的地方之一。各种小报、宣传册都在煽动对犹太人的仇恨,把犹太人描绘成贪婪、阴险、妄图控制世界的“劣等民族”,把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失业)都归咎于犹太人。希特勒在这里耳濡目染,把这种偏见和仇恨深深地刻进了脑子里。他后来的那套“雅利安人至上,犹太人是万恶之源”的理论,很多“原材料”都是在维也纳“批发”来的。

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强权即公理”: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和国家之间——这种思想在当时也很流行。希特勒对此深信不疑,认为强大的民族就应该统治弱小的民族,战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必要手段。

在维也纳这几年,希特勒穷困潦倒,形单影只,没朋友,没爱情(据说他当时对女性有点心理障碍),整天泡在咖啡馆看报纸,或者去听那些煽动性的政治演说。他就像一个阴暗角落里的观察者,默默地吸收着各种极端思想,内心的愤懑、失意和偏见,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他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这个“腐朽、堕落、被犹太人污染”的社会,渴望着一场彻底的变革,渴望着一个能让他这种“天才”出人头地的机会。

可以说,维也纳的经历,没能把他培养成一个艺术家,却把他塑造成了一个充满怨恨、思想极端、随时准备“搞事情”的危险分子。

1913年,为了逃避奥地利的兵役(据说他体检也没过),希特勒跑到了德国慕尼黑。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对希特勒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他内心那股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情绪一下子就被点燃了。他兴奋地加入了德国巴伐利亚的军队(虽然他还是奥地利公民,但当时查得不严,也就混进去了)。对他而言,战争不仅是实现“大德意志”梦想的机会,更是摆脱过去那种浑浑噩噩、毫无目标的失败者生活的途径。在战场上,希特勒担任的是“传令兵”的角色。这个工作,说白了就是在枪林弹雨里来回穿梭传递命令,挺危险的,但也算不上什么核心战斗人员。他打仗据说还挺“勇敢”(或者说不怕死?),先后获得过二级和一级铁十字勋章。一级铁十字勋章对于一个“下士”来说,算是比较少见的荣誉了(虽然也有人质疑这勋章的含金量,说是因为他跟某个军官关系好才拿到的,这事儿有点争议)。

不管怎么说,军队的生活,让希特勒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他不再是那个没人看得起的流浪汉,而是“伟大德意志军队”的一份子,为了“神圣的祖国”在战斗。他对军队、对战争、对那种集体主义的狂热,达到了顶峰。

然而,1918年秋天,就在战争快结束的时候,希特勒在一次毒气袭击中眼睛暂时失明,被送回后方医院治疗。就在医院里,他听到了一个让他崩溃的消息:德国投降了!皇帝跑路了!国内发生革命了!

这对把军队和国家视为精神支柱的希特勒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无法接受“战无不胜”的德军会失败。在他看来,这一定是“背后捅刀子”的结果!是那些“十一月罪人”——那些签订停战协定的魏玛政府官员、那些搞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那些“背后搞鬼”的犹太人——出卖了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士兵!

那一刻,他后来自己回忆说,他“痛哭流涕”,并且下定了决心——要投身政治,要向这些“叛徒”复仇,要洗刷德国的耻辱,要让德国重新站起来!

战争,没有杀死希特勒,反而像给他打了一针强心剂(或者说毒针)。它让他找到了“使命感”,让他把个人的失败和怨恨,与整个国家的“屈辱”捆绑在了一起。他不再是一个迷茫的失败者,他觉得自己成了“天选之人”,要来“拯救”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