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啤酒馆里的高音喇叭与冲锋队的诞生(第2页)
这一喷,可把他自己给“喷”出名了。dAp的创始人德莱克斯勒当时也在场,一看:“我靠!这哥们儿口才了得啊!简直是天生的演讲家!我们这小破党正缺这种能说会道的人才!”据说德莱克斯勒当场就塞给希特勒一本他自己写的小册子,热情邀请他加入。
希特勒回去琢磨了一下,觉得这个dAp虽然小,但纲领跟他想法挺对路(都是民族主义、反犹、反资本主义那一套),而且这组织规模小,意味着他这种“人才”更容易出头。于是,他决定——入伙!
他就这样成了dAp的第55名党员。(他后来掌权后,为了显得自己是元老,硬是把自己的党员编号改成7号,这操作也是没谁了。)
希特勒可不是来dAp打酱油的。他那压抑已久的表现欲、权力欲,还有那套在维也纳和战场上形成的极端思想,终于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
他很快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演讲天赋。那时的政治集会,很多都在慕尼黑的各大啤酒馆(比如着名的皇家啤酒馆hofbr?uha)举行。希特勒往台上一站,就像换了个人。他能敏锐地感受到台下听众(大多是像他一样对现实不满的退伍军人、失业工人、小市民)的情绪,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把他们的愤怒、屈辱、恐惧和对未来的渺茫希望,全都挑动起来。
他的演讲套路通常是:
开场低沉,营造气氛:先是控诉凡尔赛条约的无耻、魏玛政府的卖国、犹太人的阴谋、马克思主义的危害……把听众的不满情绪先“预热”起来。
逐渐升高音量,加大动作:语气越来越激动,手势越来越多(那些标志性的挥拳、劈掌),眼神也变得狂热。
简单粗暴的口号,反复强调:把复杂的问题简化成“我们(雅利安人)”和“他们(犹太人、敌人)”的对立,反复强调“德国必须重新站起来!”“打倒十一月罪人!”“犹太人是我们的灾难!”高潮处声嘶力竭,情绪爆发:最后往往是以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用尽全身力气嘶吼,把现场气氛推向顶点,让听众也跟着他一起激动、一起狂热。
不得不说,这套“表演”在当时效果惊人。很多人形容听希特勒演讲,就像被催眠了一样。他那极富感染力(或者说蛊惑力)的演讲,让他迅速成了dAp的“台柱子”、“流量担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向dAp的集会,就是为了一睹这位“嘴炮王者”的风采。希特勒也凭着这张嘴,迅速在党内获得了主导权,把原来的创始人德莱克斯勒等人晾在了一边。
人红了,党也得跟着“升级”。1920年,在希特勒的主导下,dAp搞了几件大事:
改名字:改成“国家社会主义德国(简称nsdAp,中文就是大名鼎鼎的“纳粹党”)。这个名字很有迷惑性,“国家”(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吸引工人)+“德国工人”(本土化),试图把原本可能对立的群体都拉拢过来。当然,他那个“社会主义”跟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完全是两码事,主要是为了反犹、反资本主义(特指所谓“犹太金融资本”),争取底层民众。
定党纲:搞了个“25点纲领”,里面大杂烩一样塞满了各种诉求:废除凡尔赛和约、要求生存空间、建立大德意志帝国、驱逐犹太人、实行土地改革、国家监督银行等等。这纲领自相矛盾的地方不少,但胜在能迎合当时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