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3章 最后的博弈:希特勒如何走向权利之巅(第2页)

当时的总统兴登堡,已经84岁高龄了。这位昔日的一战元帅,虽然是保守派,对魏玛民主也没啥好感,但因为他的崇高威望,被很多人(包括一些左派和中间派)视为唯一能够阻止希特勒上台的“定海神针”。

而希特勒呢?他决定亲自出马,挑战这位“偶像级”的老元帅!这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自不量力”。

竞选过程异常激烈。纳粹党动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希特勒更是乘坐飞机在德国各地穿梭演讲(这在当时是创举),声势浩大。而兴登堡这边,则得到了从社会民主党到保守派的广泛支持,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绝不能让希特勒这个“疯子”当上总统!

选举结果:兴登堡最终赢得了连任。希特勒的第一次“总统梦”破碎了。

这对希特勒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他没能一步登天。兴登堡这座“大山”,依然挡在他通往最高权力的路上。但是,这次失败也并非毫无价值。希特勒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了超过36%的选票(一千三百多万张!),这个成绩足以向全德国证明: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啤酒馆里的小丑,而是拥有巨大群众基础、能够撼动国家政治格局的关键力量!他虽然输了选举,却赢得了更多的政治资本。

总统大选没搞定,国会选举还得继续。魏玛共和国就像一个重病缠身的病人,在死亡线上反复挣扎。总理的位子,更是成了“烫手山芋”,谁接谁倒霉。

1932年7月国会大选:纳粹登顶!这次选举,纳粹党迎来了历史性的“巅峰时刻”!他们狂揽230个席位,得票率高达37.3%,一举成为德国国会绝对的第一大党!希特勒信心爆棚,立刻向兴登堡提出要求:必须让我当总理!但老总统对他极其厌恶和不信任,断然拒绝!

帕彭“男爵内阁”的闹剧:兴登堡任命了那个油滑的保守派贵族弗朗茨·冯·帕彭出任总理。帕彭想组建一个没有纳粹和社会民主党参加的右翼“精英”内阁,结果根本得不到国会支持。希特勒更是直接投了不信任票。帕彭没办法,只好提请总统再次解散国会,重新选举。

1932年11月国会大选:纳粹“退烧”了?这次选举结果,让很多人松了一口气,也让纳粹内部有点慌。纳粹党的得票率和席位居然下降了!(虽然还是第一大党,但只拿到196席,33.1%)。与此同时,共产党席位继续增加。这似乎表明,纳粹的上升势头已经到顶,甚至开始回落了?党内一些人(比如组织部长格雷戈尔·施特拉塞)开始动摇,觉得是不是该降低条件,跟其他党派妥协,先进内阁再说?但希特勒力排众议,坚持“非总理不干”!他赌的就是,别人更玩不转这个烂摊子!

施莱谢尔将军“最后的努力”:帕彭再次失败下台。这次轮到了在背后一直搞小动作的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将军亲自出马当总理(1932年12月)。施莱谢尔试图走“中间路线”,拉拢工会,甚至想策反纳粹党内部的施特拉塞,许诺给他副总理职位,以此来分裂纳粹党,架空希特勒。这招不可谓不阴险!但希特勒反应更快、更狠,直接把施特拉塞打成“叛徒”,逼他辞职滚蛋。施莱谢尔的“左右逢源”策略彻底失败,他也失去了兴登堡的信任。

到了1933年初,德国政坛似乎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议会彻底瘫痪,没有任何一个总理能够获得稳定的多数支持,国家只能靠总统紧急令勉强维持。而纳粹党虽然势力庞大,但似乎也遇到了瓶颈,无法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