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赌徒的胜利(第2页)
英国的“小九九”:尤其是英国人,心态更复杂。不少英国人觉得《凡尔赛和约》当初对德国确实太苛刻了,德国人想在自家地盘上站个岗,似乎也“情有可原”。而且,英国历来的大陆政策就是“势力均衡”,他们也不希望法国在欧洲一家独大。让德国稍微恢复点元气,说不定还能起到牵制法国的作用呢?这种“同情+私心”的复杂心态,使得英国在莱茵兰问题上,不仅自己不想强硬,还一个劲儿地拉着法国,劝他“冷静”。
希特勒正是敏锐地嗅到了这一切——法国的犹豫、英国的绥靖、国际社会的混乱——才敢下定决心,冒一次天大的风险!
虽然希特勒判断英法不敢动手,但他也不是傻子。他很清楚,万一赌输了,后果不堪设想。毕竟,1936年初的德国国防军,实力还相当弱小,跟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军队比起来,简直就是“战五渣”。
兵力对比悬殊:希特勒最初派进莱茵兰的兵力,只有区区三个营!后续跟进的部队加起来也不过两万多人,而且装备很差,很多士兵甚至是骑着自行车进去的!而莱茵河对岸,法国光是边境要塞(马其诺防线的一部分)和附近的驻军,就有几十万装备精良的大军。真打起来,德军这点人,不够法军塞牙缝的!
将军们吓尿了:德国的将军们(比如国防部长勃洛姆堡、陆军总司令弗里奇)对这次行动忧心忡忡,觉得简直是在玩火!他们反复劝谏希特勒:“元首,这太冒险了!法国人要是打过来,我们根本顶不住!”
希特勒的“王炸”与“后手”:但希特勒力排众议,坚持要赌!他相信自己的“政治直觉”能再次创造奇迹。不过,他也给自己留了条后路。他给前线部队下达了死命令:“如果法国人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哪怕只是开一枪,你们就立刻给我撤回来!全速撤退!保命要紧!”这等于说,他早就做好了“赌输了就跑路”的准备。这完全是一场军事上的虚张声势和政治上的心理讹诈!
1936年3月7日,星期六。天气据说还不错。在全世界的注视下,一小队象征性的德国士兵,踏上了莱茵河上的桥梁,进入了非军事区。沿途的德国居民(有些是自发,有些是纳粹组织的)挥舞着卐字旗,献上鲜花,场面看起来还挺“感人”。但士兵们自己心里却紧张得要命,眼睛死死盯着对岸,生怕法国人的炮弹下一秒就飞过来。
然而……
对岸的法国军队,纹丝不动。
巴黎的法国政府,吵成了一锅粥。军方想打,但要求全国总动员;政客们怕担责任,怕花钱,怕打输,更怕英国人不帮忙。最后,吵了半天,决定——强烈抗议!然后去国联告状!
伦敦的英国政府,一边安抚法国“老兄息怒”,一边公开表示“德国人只是回到了自己的后花园”,不值得大动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