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那张被挥舞的“厕纸”(第2页)
所谓的“谈判”,基本上就是希特勒划出条件,墨索里尼帮腔,英法两位大佬点头同意的流程。希特勒态度强硬,寸步不让,甚至在会议期间还表现得极其不耐烦,仿佛多待一秒钟都是浪费他宝贵的时间。张伯伦和达拉第则被战争的恐惧和希特勒的威压彻底摧垮了心理防线。
就在双方(主要是英法单方面)准备接受希特勒的苛刻条件,即将签署协议的关键时刻,据说出现了一个插曲(也可能是张伯伦为了回国更好向民众交代而刻意设计或事后强调的一个环节):
张伯伦,这位执着的“和平爱好者”,似乎还想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为他所换来的“和平”寻求一个更可靠的保证。他转向希特勒,据说用一种近乎恳求的语气问道:
“我的元首先生,我只想最后确认一件事:这苏台德地区,真真切切地是您对欧洲提出的最后一个领土要求了吗?只要满足了您这一次,您就能保证德国不再对欧洲提出新的领土要求,保证我们能够拥有持久的和平了吗?”
面对这个问题,希特勒这位“奥斯卡影帝”级别的表演大师,自然是毫不犹豫。他可能心里已经笑开了花,但表面上却显得异常“真诚”和“恳切”,他拍着胸脯回答道:
“当然!我向您保证!这绝对是!我对捷克剩下的地方毫无兴趣!只要解决了苏台德问题,德国的领土要求就彻底满足了!我比谁都更渴望和平!”
听听!多么“情真意切”的保证!张伯伦(以及同样在场的达拉第),似乎真的相信了(或者说,他们选择去相信)希特勒这番鬼话。他们觉得,自己总算是用苏台德地区的代价,换来了希特勒“最后的领土要求”的承诺,换来了欧洲的和平!值了!
于是,在1938年9月30日凌晨,四位大佬(在没有捷克代表在场的情况下)正式签署了那份臭名昭着的《慕尼黑协定》。协议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十天内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
张伯伦拿着这份用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和主权换来的协议,感觉自己简直是拯救了世界的英雄。他激动万分地飞回伦敦,在机场,面对着前来迎接他、同样渴望和平(哪怕是苟安)的英国民众,他兴奋地挥舞着那张和希特勒单独签署的、保证未来协商解决争端的附加声明(这玩意儿比《慕尼黑协定》本身还不靠谱),发表了他那段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耻辱色彩)的讲话:捷克斯洛伐克问题的解决现已达成在我看来,仅仅是更广泛解决方案的序幕,一个能让整个欧洲找到和平的序幕。我亲爱的朋友们,在我们历史上第二次,一位英国首相从德国归来,带回了体面的和平。我相信,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
一时间,英国似乎举国欢庆,以为战争的阴影就此散去。只有少数像丘吉尔那样的“明白人”,在议会里发出了一声孤独而愤怒的呐喊:“你们在战争与屈辱之间选择了屈辱。但你们最终还得面对战争!”
历史无情地证明,丘吉尔的“剧透”是对的。张伯伦带回来的,根本不是和平,而是一张加速了战争到来、并且让英国颜面扫地的废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