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明治大变身(第2页)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甚至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的改革,堪称“落后生”的疯狂“补课”:
政治上:“废藩置县”,中央集权。废除了原来各地大名(诸侯)的封建领地,把全国划分为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府和县,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废除了武士阶层的特权(比如带刀、领取俸禄),搞“四民平等”。这一招虽然得罪了不少旧武士(后来还爆发了西南战争,由“最后的武士”西乡隆盛领导,但被政府军镇压),但为建立统一的现代国家扫清了障碍。后来还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模仿普鲁士宪法,天皇权力至高无上),设立了议会(权力有限)。
军事上:学遍西方。建立了一支模仿西方的现代化常备军。陆军主要学德国(普鲁士),强调纪律和陆地作战;海军则主要学英国,毕竟人家是“日不落帝国”,海军天下第一。实行征兵制,打破了只有武士才能当兵的传统。花大价钱从国外购买先进的军舰、大炮、步枪,同时在国内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建立兵工厂、造船厂。一支效忠天皇、装备西化的“皇军”逐渐成型。
经济上:“殖产兴业”,跑步进入工业化!这是明治维新的重中之重!政府带头投资,兴建铁路、架设电报线、开办矿山、建立各种近代工厂(特别是纺织、钢铁、造船等战略性产业)。还创办了很多“模范工厂”,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等这些国营企业搞得差不多了,又以低廉的价格(甚至是半卖半送)将其转让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私人大资本家,从而扶植起了一批日后垄断日本经济命脉的“财阀”,比如三菱、三井、住友等等。这种“官商结合”的模式,大大加速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
文化教育上:“文明开化”,全民“洗脑”。大力引进西方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比如穿西装、吃西餐、用阳历),号称“文明开化”。同时,建立了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推行义务教育,一方面普及知识,一方面也向国民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强调对天皇的绝对效忠和为国牺牲的“武士道”精神(虽然武士阶层已被废除,但其精神被“改造”利用了)。
可以说,明治维新就是一场由上层精英主导的、极其迅速、也极其功利性的全面西化和现代化运动。日本人以惊人的学习能力和近乎偏执的执行力,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硬是把自己从一个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落后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实现工业化、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亚洲强国!这速度,确实堪称奇迹!国家富强了,军队也练出来了,日本人的腰杆子硬了,野心也跟着膨胀起来了。
明治维新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色彩。日本人看到西方列强在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殖民地,也觉得自己“强大”了,就应该学着西方那样,去“开疆拓土”,去争夺势力范围,去领导亚洲(所谓的“脱亚入欧”,某种程度上也包含了要像欧洲列强一样去欺负亚洲邻居的意思)。
而日本向外扩张的第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与它隔海相望的朝鲜,以及朝鲜背后那个曾经让日本仰视、如今却已衰落腐朽的“天朝上国”——大清帝国。
朝鲜半岛,在日本看来,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既是进入亚洲大陆的跳板,也是保卫日本本土的屏障(所谓“利益线”)。而当时的朝鲜,还是大清的藩属国。日本想要控制朝鲜,就必须把大清的势力赶出去。
双方围绕着朝鲜的控制权,明争暗斗了几十年。到了1894年,机会来了。
朝鲜爆发了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宗主国”大清出兵帮助镇压。日本一看,机会来了!也打着“保护侨民”的旗号,派兵进入朝鲜。等起义被平息后,日本军队却赖着不走,反而挑起事端,最终在1894年7月,不宣而战,袭击了驻扎在朝鲜的清军,引爆了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