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淞沪血战(第2页)
中国先发制人:八一三,淞沪战役打响!
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态势和不断增兵的举动,蒋介石这次没再犹豫。他知道,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与其等你准备好了再打我,不如我先下手为强!
1937年8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同日,在总司令张治中(对,就是当年一二八也参战的那位)的指挥下,集结在上海的中国军队主力(包括当时装备最好、由德国顾问训练的几个精锐德械师,如87师、88师、36师等,都是老蒋的中央军嫡系宝贝)主动向盘踞在上海市区(主要是虹口、杨树浦一带)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据点发起了猛烈进攻!
那么,这场持续了整整三个月的“血肉磨坊”,具体是怎么打的呢?咱们按时间顺序,分成三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咱们先动手!市区巷战的惨烈开局(8月13日-8月22日)
谁先开火?(8月13日起):这回跟卢沟桥不一样,虽然之前有虹桥机场事件的摩擦,但真正大规模的战斗,是咱们中国军队先发起的!8月13号,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一声令下,主力部队——就是那几个装备最好的德械师,第87师、第88师等,扑向了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市区北部的老巢,像虹口、杨树浦这些地方。目标很明确:趁你(日本陆军)大部队还没来,先把这帮海军陆战队赶下黄浦江喂鱼!
空军首秀与“黑色星期六”:8月14号,中国空军地上了天,去轰炸日本军舰和据点。这也是抗战爆发后中国空军第一次大规模出动,想着给陆军兄弟们帮帮忙。可惜啊,一来咱们飞机性能、数量都不如人家,二来经验也不足。更惨的是,发生了误炸事件——飞机扔炸弹的时候没扔准,结果炸到了公共租界里(比如大世界游乐场附近),造成了大量无辜平民(包括外国侨民)的伤亡,这天是星期六,史称“黑色星期六”。这一下,国际舆论对咱们也有些不利了,真是出师不利,让人扼腕。
钢筋水泥撞血肉之躯:地面上,进攻也打得异常艰难。日本人经营上海多年,在虹口、杨树浦修了大量坚固的防御工事,很多还是伪装起来的。再加上黄浦江上日本第三舰队的军舰,那炮弹跟不要钱似的往岸上砸,天上还有飞机助阵。咱们的德械师虽然精锐,但毕竟缺乏重炮和攻坚经验,面对敌人的立体火力网和乌龟壳,进攻伤亡极大!战斗很快就变成了挨家挨户、你死我活的巷战。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楼房,都成了反复争夺的死亡陷阱。短短十天,中国军队伤亡就非常惨重,速战速决的希望破灭了。
第二阶段:鬼子大登陆!郊区血战的拉锯与崩溃(8月23日-10月26日)
敌人从海上来了!(8月23日起):正当市区打得难解难分之际,日本人的大部队——由老牌将领松井石根指挥的“上海派遣军”(主力是第3、11师团,都是甲种精锐)坐着军舰,气势汹汹地来了!他们不在市区跟你硬磕,而是选择了在上海北面的长江沿岸,像川沙口、吴淞、宝山这些地方强行登陆。这一下,战场的重心立刻就变了!中国军队不得不从市区抽调宝贵的兵力,火速赶往北郊,去堵截登陆的日军。
罗店:“血肉磨坊”的代名词(9月中下旬):在北郊,有一个叫罗店的小镇子,位置极其重要,是连接嘉定、宝山、太仓的枢纽。谁控制了罗店,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于是,这里就成了双方死磕的焦点。从9月中旬到月底,围绕着这个不起眼的小镇,中日两军展开了极其残酷的拉锯战。中国军队(比如陈诚指挥的第18军,还有很多地方部队)一次次地反攻,又一次次地被打了回来。阵地白天丢了,晚上组织敢死队再夺回来,第二天又丢……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罗店因此得名“血肉磨坊”,其惨烈程度,可见一斑。咱们的士兵英勇是英勇,但在日军飞机、大炮、坦克组成的“钢铁火网”面前,实在是太吃亏了。很多部队整营整团地被打光,连蔡炳炎这样的旅长都在这里壮烈殉国。
蕴藻浜、大场失守,北线危急(10月):除了罗店,沿蕴藻浜(一条河浜)一线也是打得昏天黑地。尤其是一个叫大场的地方,它是支撑整个上海北部防线的关键支点。日本人也看准了这一点,集中了优势兵力猛攻大场。中国守军拼死抵抗,但到了10月26号,经过连日血战,大场最终还是失守了。大场一丢,整个上海北部的防线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眼看就要全线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