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闪击波兰(第3页)
但是按照“秘密条款”,德军进攻的第一天苏军就应该发动进攻,但斯大林为啥要等到第17天才动手呢?这位“老狐狸”,算盘打得可精了:
先看看风向:他得确认一下,英法这次是不是真的跟德国打起来了,别是又搞个“慕尼黑第二”把他给卖了。等英法正式宣战了,他心里就有底了。
等波兰“咽气”:他也不想跟还有战斗力的波兰主力硬碰硬,白白消耗自己的实力。等德国人把波兰军队打得差不多了,波兰政府也快垮台了,他再出兵,既轻松省力,又能把自己的入侵行动粉饰成是去“维持秩序”、“解放同胞”。
时间差的“借口”:隔了半个多月再动手,也能在宣传上跟德国的“侵略”稍微拉开点距离,显得自己好像不是跟纳粹“同流合污”(虽然秘密议定书早就把赃分好了)。
苏联红军的进入,对仍在抵抗的波兰军队来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腹背受敌,后路被断,抵抗的希望彻底破灭。大量的波兰士兵(估计有二十万)向苏军投降或者被俘。
值得强调的是,在战后,苏联人对波兰,也绝非什么“解放者”。相比希特勒对待犹太人,这位“慈父”在对待波兰人也好不到哪去。为了消除未来可能对苏联统治构成威胁的力量,斯大林和他的内务人民委员部(克格勃的前身)秘密下令,在1940年春天,于卡廷森林,系统性地处决了数以万计的被俘波兰军官、知识分子、警察、公务员等社会精英!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卡廷惨案”。后来苏联政府长期否认这一罪行,直到1990年才最终承认,讽刺的是在2010年4月10号,时任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在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活动中,其乘坐的专机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坠毁,机上人员包括总统夫妇在内的96人无一幸免,全部遇难,让当时的波兰政府领导班子几乎被“团灭”,这无疑是在可怜波兰人的伤口上撒上了一层盐,不过那都是后话了。一边是纳粹的屠刀,一边是苏维埃的枪口,波兰这个国家,在1939年的秋天,承受了双重的苦难。
面对东西两线的夹击,以及盟友英法“宣而不战”的“奇怪战争”状态,这场持续约一个月的战役(如果从德军入侵算起,到主要抵抗基本结束),波兰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估计,波兰军队阵亡约6-7万人,受伤约13-14万人,被德军和苏军俘虏的人数高达近70万人(其中被德军俘虏约42万,被苏军俘虏约25万)。平民伤亡更是难以计数。而德军方面,阵亡人数约1.6万人,受伤约3万人。苏联方面的损失相对较小伤亡约1万人。
战役结束后,波兰这个国家就被它的两个邻居像切蛋糕一样给瓜分了,这基本就是按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那份《秘密附加议定书》里划定的势力范围来的(后来在9月28日又签了个《德苏边界友好条约》做了些微调和确认)。
德国直接把波兰西部的大片领土(包括以前从德国割走的波森省、西普鲁士、但泽自由市,以及上西里西亚的一部分)并入了德国本土,变成了“帝国”的一部分,并推行日耳曼化政策。
而波兰中部,包括首都华沙、古都克拉科夫在内的大片核心区域,则被德国设立了一个所谓的“总督辖区”,由纳粹党卫军头目汉斯·弗兰克担任总督。而占领区的犹太人可就惨了,后来希姆莱又在波兰小城奥斯维辛建立了臭名昭着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整个二战下来,光死在这个集中营的多达110万人。
苏联那边呢,则吞并了波兰东部、大致沿着寇松线(一条一战后建议的波苏边界线)以东的大片领土,这里虽然居住着大量的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人,但也包括像利沃夫、维尔诺这样历史上波兰人占多数、文化上极为重要的城市。
波兰,这个在凡尔赛体系下重获新生的国家,就这样在纳粹德国和苏联的联合绞杀下,第四次从地图上消失了(波兰流亡政府在伦敦成立,继续领导抵抗运动)。整个战役仅仅持续了36天。
为什么曾经也算“欧洲陆军强国”之一的波兰,会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惨呢?仅仅是因为德军太强,或者苏联背后捅刀吗?还是波兰自身也存在着某些致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