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煮熟的鸭子为啥就飞了?(第2页)
说法二:将军们心疼“宝贝疙瘩”,留着坦克打“大仗”?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停止前进”的命令,更多是出于军事上的谨慎考虑,特别是得到了像伦德施泰特这样经验丰富、老成持重的前线集团军司令的支持。
他们的理由是:
坦克累了,需要“保养”:德国的装甲部队从阿登森林一路狂飙到海边,跑了几百公里,坦克磨损严重,油料弹药也消耗巨大,士兵们更是人困马乏,急需休整和补充。
地形不给力,怕“崴脚”:敦刻尔克周边地区,是佛兰德斯低地,运河、沟渠、沼泽遍布,地形松软泥泞,根本不适合坦克集群大规模展开作战。让宝贵的坦克陷在烂泥地里跟敌人打巷战、消耗战,那太不明智了,损失会很大。
“主菜”还没上呢!:最重要的是,虽然包围了英法联军的北方主力,但法国的大部分军队(还有好几十个师呢!)还部署在索姆河以南!那才是法国真正的国防力量!伦德施泰特等将领认为,必须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留着这把最锋利的“尖刀”,去对付南边那些法国主力,彻底打垮法国。如果在敦刻尔克跟英国人死磕,把坦克部队消耗光了或者耽误了时间,那后面南下作战就麻烦了!这种说法,听起来也很有道理。毕竟,将军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以最小代价赢得整个战役的胜利,保存实力打“大仗”也是情理之中。
说法三:希特勒“脑回路清奇”,想对英国“放水”求和?(加上《我的奋斗》那点事儿)
这种说法最大胆,也最具争议性。有人认为,希特勒当时可能压根儿就没想把英国远征军彻底消灭!他心里可能还真就对英国人有点“另眼相看”,觉得没必要做得太绝。
为啥呢?这就得扯到希特勒那本后来祸害不浅的破书——《我的奋斗》和他那套扭曲到极点的种族理论了。在他那套理论里,除了高贵的“雅利安-日耳曼民族”是天选之子,应该统治世界之外,地球上其他民族基本都被他划入了“劣等”或者“需要被奴役”的行列。斯拉夫人?劣等,要被清除,土地要被抢过来当“生存空间”!犹太人?那更是万恶之源,必须彻底消灭!
但唯独对英国人,或者说,对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希特勒的态度就比较暧昧和复杂了。他在书里和私下谈话中,都流露出一种看法,觉得英国人跟日耳曼人好歹沾点边(都是所谓的“北方日耳曼种族”分支),还建立过那么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证明了他们的“种族价值”和统治能力。在他看来,大英帝国是少数几个(甚至可能是唯一一个)有资格和未来的德意志“千年帝国”平起平坐、瓜分世界的存在。他甚至幻想过,在打败法国、确立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之后,能够与英国达成某种谅解、甚至是结盟,共同主宰世界(当然,是以德国为主导)。
所以,支持这种“政治放水”理论的人就认为,希特勒在敦刻尔克最后关头下令停止装甲部队前进,可能就是基于这种复杂的、带点“种族惺惺相惜”意味的政治考量:“我先把你法国打残,让你英国佬彻底失去大陆上的帮手。然后呢,我再‘绅士’一把,不把你那几十万精锐陆军赶尽杀绝,给你留条活路,留点体面。这样一来,你英国是不是就该认清现实,知道跟我作对没好下场,乖乖地跑来跟我谈判,承认我在欧洲大陆的地位,以后咱们井水不犯河水,甚至还能一起对付别人(比如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