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不列颠空中的“鹰”(下)(第2页)
与此同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王后,也用他们的行动表达了与民同在的决心。他们拒绝了所有要求他们撤离伦敦前往安全地带的建议,公开表示:“孩子们不会离开我,我不会离开国王,而国王,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国家。”他们坚持留在白金汉宫,与伦敦市民共担风险(但后来为了安全晚上还是搬到了伦敦郊外,白天还回到白金汉宫)。这份勇气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几天后的9月13日,一枚德国炸弹真的击中了白金汉宫,爆炸点离国王夫妇所在的房间不远。幸运的是,他们安然无恙。事后,伊丽莎白王后说出了那句着名的、充满了同情与担当的话:“现在,我终于可以坦然地直面伦敦东区的人们了。”因为她们也和那些失去家园的平民一样,亲身经历了轰炸的危险。
从9月7日开始,伦敦进入了漫长的“闪电”轰炸时期,几乎每个夜晚都要经受德国轰炸机的空袭。警报声、爆炸声、房屋倒塌声成了伦敦夜生活的主旋律。
为了躲避炸弹,成千上万的伦敦市民,每到黄昏时分,就拖家带口,带着铺盖卷、热水瓶、简单的食物,甚至还有家里的猫猫狗狗,涌入深邃、相对安全的地铁站过夜。
地铁站台和隧道,变成了巨大的、拥挤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临时避难所。人们摩肩接踵地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空气中弥漫着汗水、灰尘和消毒水的味道。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伦敦人骨子里的乐观和坚韧也没有被炸掉。有人拿出随身带的口琴吹起欢快的曲调,有人组织大家一起唱歌,还有人在角落里给孩子们表演滑稽戏,试图驱散恐惧。疲惫的人们互相依偎着取暖,分享着仅有的食物和水,邻里之间的情谊在患难中显得格外珍贵。这种在轰炸下依然努力维持着尊严和秩序、苦中作乐的景象,被记者们捕捉下来,传遍了世界,成为了“炸不掉的伦敦人”精神的象征。
戈林并未死心。他认为,连续轰炸伦敦肯定已经重创了英国人的士气,皇家空军的残余力量也会被吸引到伦敦上空。于是,他决定在9月15日,发动一次规模空前的白昼总攻,试图一举彻底摧毁伦敦的防空力量,为“海狮计划”做最后的努力。
这一天,天气晴朗,似乎预示着一场决定性的战斗。德国空军第二、第三航空队几乎倾巢而出,分两个主要波次发动攻击。第一波大约在上午11点左右抵达,由超过250架飞机组成(主要是do17、ju88轰炸机和bf109战斗机);第二波则在下午2点左右来袭,规模更大,超过275架飞机(包括he111轰炸机和更多的bf109、bf110战斗机)。他们的目标,直指伦敦心脏!
英国南岸的雷达站捕捉到了德军机群集结和来袭的信号,情报迅速汇入地下指挥中心。经验丰富的wAAf女兵们在地图桌前紧张而有序地标示着敌机航迹。指挥官们(主要是负责伦敦及东南防务的第11集团司令基思·帕克空军中将)根据情报,精确地调动着每一个中队。
与以往不同,这一次,道丁和帕克几乎投入了所有能调动的战斗机力量!部署在伦敦周边的20多个战斗机中队,数百架“喷火”和“飓风”呼啸着升空,爬升到有利高度,严阵以待。甚至连北边第12集团司令特拉福德·李-马洛里一直鼓吹的“大编队”战术,据说也在这一天投入了实战,多个中队集结成庞大的空中编队,冲向德军轰炸机群。当德国机群飞临伦敦上空时,等待他们的是早已准备好的、数量空前的皇家空军战斗机!一场规模宏大、混乱而又惨烈的空中格斗爆发了!天空中到处是缠斗的飞机,bf109试图在高空牵制“喷火”,为下方的轰炸机打开通道;“喷火”则利用其机动性与之死缠烂打;而更多的“飓风”则像一群愤怒的黄蜂,不顾一切地冲向德军轰炸机编队,用密集的机枪火力将其撕碎!bf110“毁灭者”再次证明了它的笨拙,成为了英军战斗机优先“照顾”的对象,损失惨重。德国轰炸机投下的炸弹虽然仍在伦敦市区造成破坏,但其编队被打得七零八落,很多飞机甚至没能飞到目标上空就被击落或驱散。
戈林本人据说在法国海岸的指挥部里,通过望远镜遥望(或者说想象)着这场“决定性”的空战。他得到的初步报告可能还比较乐观,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德机未能返航,损失报告雪片般传来,他才意识到情况不妙。当天,德国空军损失了约60架飞机(主要是轰炸机和bf110),还有大量飞机受损,而皇家空军的损失则不到30架。这个交换比对德国人来说是灾难性的!
9月15日的空战,以德国空军的惨重失败而告终。它彻底证明了,皇家空军不仅没有被摧毁,反而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战斗意志,能够在白天有效保卫伦敦领空。戈林试图通过一次大规模白昼空袭彻底击垮皇家空军的企图,完全破产了!这一天,成为了不列颠空战的转折点,被英国定为“不列颠空战日”。
白天损失惨重,戈林不得不将主要轰炸行动彻底转入夜间。夜幕成了德国轰炸机最好的掩护,但也让精确轰炸变得几乎不可能。于是,双方围绕着夜袭与反夜袭,展开了一场持续数月的、技术与智慧、欺骗与反欺骗的“猫鼠游戏”。
为了提高夜间轰炸精度,德国人煞费苦心,开发了多种无线电导航系统。比如“克尼克宾”,就是从两个地面发射站发出交叉的无线电波束,引导轰炸机沿着其中一条波束飞行,当接收到另一条交叉波束的信号时,就到达了目标上空,可以投弹了。后来还发展出更精确的x系统和y系统,利用多条交叉波束或应答信号来定位。此外,德国还组建了专门的“寻路者”部队(如kg100),由经验丰富的机组驾驶特殊装备的飞机,率先飞抵目标上空,投下照明弹或燃烧弹,为后续的主力轰炸机群指示目标。
面对德国人的“高科技”,英国科学家们(以r.v.琼斯为代表的情报科学家)也没闲着。他们迅速分析截获的信号,弄清了德国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然后,针锋相对地开发出各种干扰手段,史称“电波之战”。比如,针对“克尼克宾”,英国人就用代号“阿司匹林”的干扰器,发出强度更高的同频率信号,把德国人的导航波束给“掰弯”了,让轰炸机沿着错误的路线飞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去扔炸弹!对于更复杂的x和y系统,英国人也开发出了相应的干扰和欺骗技术。
光干扰信号还不够,英国人还大搞“视觉欺骗”。他们在全国各地修建了数百个假机场,晚上点亮灯光,摆上木头或帆布做的假飞机,甚至还用灯光模拟飞机起降滑行,做得跟真的一样!德国飞行员在夜间很难分辨,经常把宝贵的炸弹扔在这些假目标上。更绝的是“星鱼”诱饵,在远离重要城市和工厂的空旷地区,用油料、木材和特殊装置,点燃可以控制规模和形状的大火,模仿被炸起火的城市。当德国轰炸机看到这些“火光冲天”的“目标”时,常常以为是前续飞机已经成功命中,于是也跟着把炸弹扔下去,结果只是帮英国人“烧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