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61章 大清洗(第2页)

罪名也差不多:与托洛茨基勾结,进行间谍破坏活动,破坏苏联的工业建设,与德国、日本法西斯秘密勾结,企图分裂苏联,等等。

同样的剧本,同样的“认罪”和“忏悔”,同样是死刑判决。

第三次莫斯科审判(1938年3月):

这次的“主角”,是曾经的党内“右派”领袖、被列宁称为“全党最喜欢的人物”的尼古拉·布哈林,以及前苏联政府总理(人民委员会主席)阿列克谢·李可夫,还有前内务人民委员部(秘密警察)头子亨利希·雅戈达(讽刺的是,雅戈达本人就是前两次莫斯科审判的主要操办者之一,现在轮到他自己上被告席了)等二十多名所谓的“右派和托洛茨基联盟阴谋集团”成员。

布哈林在法庭上,虽然也“承认”了某些“错误”,但他不像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那样完全放弃抵抗。他试图在“认罪”的同时,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行为进行辩解,甚至在某些问题上与检察官维辛斯基(这位后来以其在莫斯科审判中冷酷无情、巧舌如簧而着称的“斯大林的走狗”)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

但最终,在巨大的政治压力和早已内定的判决面前,布哈林的挣扎也只是徒劳。他和李可夫等人,同样被以“叛国”、“间谍”、“破坏”、“谋杀”等罪名判处死刑,并被处决。而曾经的“刽子手”雅戈达,也落得了与他那些“猎物”同样的下场。

这些所谓的“公开审判”,通过精心编排的剧本、被告们在酷刑和威胁下被迫做出的“供词”、以及铺天盖地的官方宣传,在苏联国内外都营造出了一种极其恐怖的氛围:似乎党和国家内部真的潜伏着一个又一个庞大的、与外国势力勾结的阴谋集团,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企图颠覆苏维埃政权,暗杀伟大领袖斯大林同志!而斯大林同志,则是那个洞察一切、力挽狂澜、从叛徒手中拯救了革命和祖国的唯一救星!

通过这种方式,斯大林不仅在肉体上消灭了所有可能对他构成威胁的昔日政治对手和革命元老,更在道义上将他们彻底打翻在地,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他也借此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个人权威,将自己塑造成了不可替代的、唯一正确的领袖。

而那些在列宁时代与他平起平坐、甚至在他之上的“老布尔什维克”们,几乎被“一锅端”了。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经历了一场彻底的“大换血”。1934年联共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到了1939年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时,据统计,竟然有高达98人(约占70%)已经被逮捕并处决!其余的大多数人也被撤职、流放或在恐惧中苟延残喘,真正能够“幸免于难”的,寥寥无几,而且几乎都是那些对斯大林表现出绝对忠诚、唯唯诺诺的人,比如米高扬、加里宁、莫洛托夫等人。曾经星光熠熠的列宁时代的革命核心层,除了斯大林本人,几乎荡然无存。那些“与列宁有私交”、“敢于在列宁面前发表不同意见”的同代人,都被他以各种名义送上了西天。

在党内高层大开杀戒的同时,斯大林那多疑的目光,也投向了另一个可能威胁到他绝对权力的重要领域——苏联红军。红军,这支在内战炮火中成长起来的军队,虽然是苏维埃政权的“枪杆子”,但斯大林对它并不完全放心。一方面,军队中仍然有不少指挥员是沙俄时代的旧军官,他们的“阶级成分”和“政治忠诚度”在斯大林看来都值得怀疑。另一方面,一些在内战中战功卓着、在军中拥有崇高威望的红军将领,比如被誉为“红色拿破仑”的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他们思想独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在军事战略和军队建设等问题上与斯大林(以及他宠信的伏罗希洛夫等人)存在分歧。这些人,在斯大林看来,都是潜在的“危险分子”,是可能挑战他权威的“独立王国”。

于是,一场针对红军指挥层的大清洗,以其史无前例的规模和残酷性,在1937年骤然展开!

导火索,据说是一份由德国情报部门(可能是通过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转交)“巧妙”地送到斯大林手中的、关于图哈切夫斯基等人与德国军方秘密勾结、企图发动军事政变的“情报”(这份情报的真实性至今存疑,很可能是德国人的离间计,或者是斯大林早已想动手,只是借此为名)。

不管真假,本着宁可杀错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斯大林立刻抓住了这个“把柄”。1937年6月,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以及其他七位红军高级将领(包括方面军司令级别的亚基尔、乌博列维奇等人),在没有任何公开审判的情况下,被秘密逮捕,并以“叛国罪”、“间谍罪”、“参与反苏军事阴谋”等罪名,被迅速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

图哈切夫斯基的被杀,仅仅是一个开始。紧接着,清洗的屠刀在红军内部疯狂挥舞,从元帅、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旅长,一直到团级甚至营级军官,成千上万的指挥员被扣上各种莫须有的罪名,遭到逮捕、审判、处决或送往古拉格。

这场清洗的规模有多大?咱们来看几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

元帅级别:当时苏联红军总共只有5位元帅,其中就有3位(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布柳赫尔)被处决!另外两位,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则是斯大林的铁杆亲信,自然安然无恙。

集团军\/方面军司令级别将官:15名中,有13名该级别的将领被清洗(包括处决、监禁或解职),几乎占到了当时该级别将官总数的90%以上!

军级指挥员(大致相当于上将):57人中,有50人遭到清洗,比例高达87.7%!

师级指挥员(大致相当于中将):186人中,有154人遭到清洗,比例为82.8%!

旅级指挥员(大致相当于少将):406人中,有336人遭到清洗,比例也高达82.7%!

团级军官(包括政委在内):据估计,有数千人遭到解职、监禁、流放或处决,至少有60%以上的团级指挥岗位被更换了新人。

总计:在整个大清洗期间,大约有3万5千名红军军官(从尉官到元帅)遭到清洗,这几乎占到了当时红军军官总人数的40%以上!有些资料甚至认为实际比例更高。

红军总参谋部的核心成员几乎被“团灭”,包括参谋长、作战部负责人等关键职位都经历了血腥的“大换血”。新兴的技术兵种,如空军、装甲兵、通信兵等的领导层和技术骨干,更是损失惨重,很多富有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指挥员和工程师一夜之间“人间蒸发”,导致这些新兵种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技术断层和人才断档。

这场对红军指挥体系的“自毁长城”式的清洗,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大量富有实战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优秀指挥员被无辜杀害,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虽然“政治可靠”(即对斯大林绝对忠诚)但军事才能平庸、缺乏经验的“速成”干部。红军的指挥效率、战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都遭到了严重削弱。军队内部弥漫着恐惧和不信任的气氛,人人自危,谁也不敢轻易提出不同意见,只求自保。

斯大林通过这场血腥的“肃军”,确实清除了那些他认为“不可靠”或者可能挑战他权威的军事将领,进一步巩固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但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苏联国防力量的严重内伤。这种内伤的后果,在几年后爆发的苏芬战争和苏德战争初期,将以极其惨痛的方式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