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战争前夜(第3页)
可惜啊,佐尔格这些用生命换来的宝贵情报,在莫斯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斯大林对这些“危言耸听”的报告,要么嗤之以鼻,要么就认为是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故意散布的谣言,目的是挑拨苏德关系,把苏联拖入战争的泥潭。佐尔格本人,虽然为苏联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的命运却颇为悲惨。他在1941年10月被日本警视厅逮捕,经过严酷的审讯后,于1944年11月7日(讽刺的是,这一天恰好是十月革命纪念日)被日本处以绞刑。而在他被捕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方面出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一直不承认他的间谍身份,甚至一度将其打成“冒险主义者”和“德国间谍”。直到二十年后的1964年,赫鲁晓夫时代,佐尔格才被追授“苏联英雄”的称号,他的事迹才得以公开,沉冤昭雪。
除了佐尔格,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也通过各种渠道,苦口婆心地向斯大林发出警告,提醒他希特勒要来打你了!丘吉尔这可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想挑拨离间(虽然斯大林就是这么认为的)。他是真心希望苏联能顶住,能跟德国死磕,这样英国在西线的压力就能大大减轻。他甚至把一些通过破译德军密码(比如“恩尼格玛”机)获得的、关于德军东进部署的绝密情报,都想方设法地透露给了苏联方面。
但斯大林对丘吉尔这位“老牌帝国主义头子”的话,根本就是一个字都不信!他觉得丘吉尔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是想把他当枪使,让他去跟希特勒火中取栗!
苏联边境的侦察机和情报人员,也多次报告德国军队在边境地区大规模集结的异常情况。但这些报告,往往被斯大林斥责为“制造恐慌”、“疑神疑鬼”。他甚至还通过外交途径向德国方面“询问”是怎么回事,得到的是德国人“例行演习”、“部队换防”之类的敷衍搪塞。
这就让人纳闷了,斯大林这位以精明、多疑着称的政治家,为什么在如此众多的、甚至可以说是铁证如山的战争警告面前,却表现得如此“迟钝”和“固执”,始终不愿相信德国真的会撕毁条约,悍然入侵呢?
这里面的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也是极其复杂的:
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迷信”:斯大林可能真的相信,希特勒在没有彻底解决英国之前,在战略上还需要苏联这个“中立”的后方,不会轻易冒险两线作战。他可能觉得,那份条约,至少还能管用一段时间。
对自身“外交手腕”的过度自信:斯大林可能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外交斡旋、利益交换等手段,来“稳住”希特勒,或者至少能将战争爆发的时间推迟到苏联完全准备好之后。他可能觉得自己比希特勒更“棋高一着”。
对情报来源的极度不信任:尤其是来自西方国家的情报,斯大林本能地就认为是“挑拨离间”的阴谋。他宁可相信自己的判断,也不愿相信这些“别有用心”的警告。
害怕“刺激”德国,引发“意外”:斯大林可能也担心,如果苏联过早地进行全国总动员,或者在边境地区采取过于强硬的防御姿态,反而可能会“刺激”到希特勒,给德国发动进攻制造借口,甚至引发一场他并不想在那个时候打的战争。所以,他宁可“保持克制”,也不愿“轻举妄动”。
“大清洗”的后遗症:大清洗虽然巩固了斯大林的个人权力,但也使得整个苏联的政治和军事系统,都弥漫着一种“唯上是从”、“不敢说真话”的压抑氛围。很多真正了解情况、或者有不同意见的人,要么不敢说,要么说了也没人听。斯大林身边,可能充斥着更多的是阿谀奉承和报喜不报忧的声音。
个人性格中的偏执和多疑:斯大林本人就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多疑甚至有点偏执的人。他一旦认准了某个判断(比如认为德国暂时不会进攻),就很难听进不同的意见。
就这样,在各种复杂的因素交织之下,斯大林就像一只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对身边越来越清晰的战争危险信号,选择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将为他这种致命的“战略误判”和“鸵鸟心态”,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1941年6月21日的夜晚,苏德边境线上,德国的百万大军已经如同一群上紧了发条的嗜血野兽,黑洞洞的炮口和坦克履带,在寂静的夜色中,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死亡气息。他们只等待着黎明时分,元首那一声令下!
而海峡对岸的苏联边防军,很多还在睡梦之中,或者在进行着和平时期例行的巡逻和换岗。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到,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最残酷的陆地战争,即将在几个小时后,以雷霆万钧之势,将他们连同他们身后的祖国,一同卷入血与火的深渊!
“巴巴罗萨”的屠刀,已经高高举起!苏联的命运,悬于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