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69章 围歼基辅(第3页)

然而,这场看似辉煌的胜利,却也让德国付出了极其沉重的战略代价,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辉煌的陷阱”!

时间的巨大损耗:为了打赢基辅会战,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装甲部队(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被从莫斯科方向抽调南下,在乌克兰的泥泞草原上折腾了近两个月(从8月下旬到9月底)。这两个月,对于争分夺秒的“巴巴罗萨”计划来说,是何等宝贵!他们彻底错过了在1941年夏季和初秋,天气良好、道路状况尚可的情况下,全力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机窗口!

装甲力量的消耗与疲惫: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在经历了长途跋涉的南下机动和乌克兰地区的激烈战斗后,坦克磨损严重,油料弹药消耗巨大,有生力量也大为削弱。据说,在乌克兰那秋雨连绵的黑土地上,德国坦克兵们经常要花费数小时的时间,去清理粘在履带和车轮上的厚重泥巴,才能勉强挪动。等到他们好不容易完成了在基辅的“助攻”任务,再奉命掉头北上,重新加入进攻莫斯科的序列时,他们的“铁拳”早已不复开战之初那么锋利和迅猛了。

后勤补给的噩梦:德军的补给线本就已经拉得老长老长,现在主力部队又在广阔的战线上来回穿梭,对本已不堪重负的后勤系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德国士兵开始抱怨,他们感觉自己不像是在打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进攻,倒像是在广阔无垠的俄国大地上,被元首的命令牵着鼻子来回“兜圈子”,疲于奔命。“乌克兰就像一个巨大的牢笼,”一个德国士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踩着所谓的胜利,一步步地陷入了更深的泥沼。”

苏军赢得喘息之机:最重要的是,德军在南线“兜圈子”的这两个月,却给了莫斯科方向的苏军一个极其宝贵的、意想不到的喘息之机,让他们得以加紧构筑防御工事,调集战略预备队,为即将到来的莫斯科保卫战,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

可以说,基辅的辉煌胜利,是以牺牲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机为代价换来的。希特勒为了眼前的战术上的“大捷”,却在战略全局上犯下了一个难以弥补的错误。

基辅的惨败,对斯大林和苏联最高统帅部来说,无疑又是一记沉重无比的耳光。近七十万红军将士的覆灭,整个西南战略方向的崩溃,让斯大林不得不再次面对严酷的现实:他对战争形势的判断,又一次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因为坚持放弃基辅而被解职的朱可夫,此时虽然被派往指挥预备队方面军(后来又紧急调往列宁格勒前线,在稳定了列宁格勒的危局后,才最终回到莫斯科方向,负责首都的保卫),但他当初的正确建议,无疑在事实面前得到了惨痛的验证。

斯大林,这位“钢铁领袖”,虽然嘴上可能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但他内心深处,也一定感受到了巨大的震动和痛苦。他终于开始意识到,莫斯科,这个苏维埃政权的心脏,已经面临着直接的、迫在眉睫的威胁!他不能再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于是,在基辅会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之时,斯大林开始以更大的决心和更严厉的手段,全力加强莫斯科方向的防御。他下令从远东、西伯利亚和中亚等战略后方,不惜一切代价,紧急抽调一切可以动用的兵力,火速增援莫斯科。他也开始更多地听取像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这些真正懂得现代战争的军事将领的意见,赋予他们更大的指挥权。

据说,在朱可夫因为基辅问题与斯大林发生激烈争吵、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即将离开莫斯科前往新的指挥岗位的那一天,一些在总参谋部大楼窗边工作的参谋和士兵,看到朱可夫落寞离去的背影时,都悄悄地向他敬礼,表达他们对这位敢于直言、坚持真理的将领的敬意。这个小小的细节,也反映了当时苏军内部对斯大林独断专行和战争初期指挥失误的某种复杂情绪。

而在克里姆林宫的内部文件中,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关于“莫斯科保卫战”和“首都紧急疏散预备方案”的字样。这表明,苏联最高领导层,已经开始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了。

基辅会战,以德军一场规模空前的围歼胜利而告终。从战术层面上看,这无疑是德国“闪电战”在东方战场上,乃至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辉煌、最完美的表演。

然而,他们没有看到,或者说不愿意看到,这场辉煌胜利的背后,所付出的巨大战略代价。时间的延误,兵力的分散,后勤的压力,以及苏军在莫斯科方向赢得的宝贵喘息之机……所有这些,都像一根根无形的绞索,正在悄悄地勒紧德国战争机器的脖子。

苏联虽然在基辅损失了六十多万大军,但它那广阔的国土和巨大的人力资源,使得它仍然拥有继续战斗下去的潜力。更重要的是,基辅的惨败,也让斯大林和苏联人民彻底抛弃了幻想,开始真正以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来面对这场残酷的卫国战争。

当古德里安的坦克集群在完成了对基辅的合围之后,再次奉命掉头北上,准备参加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时,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已经严阵以待、并且吸取了教训的对手。

“闪电战”的最后荣光,在基辅的废墟上燃烧殆尽。接下来,等待德国人的,将是莫斯科城下那无尽的泥泞、刺骨的严寒,以及苏联人民不屈的抵抗。一场更加残酷、也更具决定性意义的生死决战,即将在莫斯科的大门口,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