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70章 莫斯科的危急时刻(第2页)

城市伪装:为了迷惑德国空军,莫斯科城内的许多重要建筑物,比如克里姆林宫、列宁墓、大剧院等,都进行了巧妙的伪装。桥梁被涂上迷彩,工厂的烟囱被放倒,甚至在一些开阔地带,还用木头和帆布搭建了假的工厂和居民区,试图引诱德国飞机去轰炸假目标。

就在城内一片紧张备战、人心惶惶的时候,一个关键的问题摆在了斯大林的面前:要不要把苏联政府和最高统帅部,从莫斯科迁往东部更安全的后方城市,比如伏尔加河畔的古比雪夫(现在的萨马拉)?

在苏共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上,有人(可能是莫洛托夫或贝利亚)提出了这个建议,认为莫斯科一旦失守,最高领导层如果也陷落敌手,那对整个国家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从军事角度看,这似乎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但斯大林断然否决了迁都的建议!他知道,一旦他本人和政府离开莫斯科,那无异于向全世界宣告苏联的失败,必将导致民心士气的彻底崩溃!到那个时候,别说组织抵抗了,整个国家都可能陷入分裂和瓦解。而且,斯大林心里可能还有另一层更深(也更阴暗)的盘算:他要是真的跑到了古比雪夫,万一莫斯科真的丢了,那他这个“伟大领袖”的威信何在?手底下那帮对他心怀不满的将军和政客们,会不会趁机把他给“架空”了,甚至搞个政变把他掀翻在地?这都是说不准的事儿!在独裁者的世界里,失去权力与威信,往往比失去生命更可怕。

于是,斯大林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他本人,以及国家防卫委员会和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核心机构,坚决留在莫斯科!与首都共存亡!他还特意发表了一次内部讲话(没有公开),语气坚定地说道:“我,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将留在莫斯科,直到我们把最后一个法西斯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土地!莫斯科绝不会陷落!”

这个决定,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极大地稳定了莫斯科的民心和军心。当莫斯科的市民们知道,他们的最高领袖并没有抛弃他们,而是选择与他们一起坚守在这座危城之中时,那种同仇敌忾、誓死保卫首都的决心,也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就在莫斯科城内全民动员、构筑街垒的时候,城外的战斗,也进入了最关键、最残酷的阶段。

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西线战局,斯大林在10月10日左右,将在列宁格勒前线成功稳住局势的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大将(就是在此时被后世称为“救火队员”),紧急调回了莫斯科,任命他为西方面军司令员,统一指挥莫斯科方向的防御作战。朱可夫临危受命,深知责任重大。他马不停蹄地赶到前线,面对的是德军坦克集群的疯狂突击和苏军防线的节节败退。他以其冷静、果断和专业的军事素养,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救火”措施:

重构防线:他坚决制止了那种不切实际的“固守一点”的打法,而是下令部队利用一切有利地形,构筑纵深梯次配置的“拉链式防线”(也称“刺猬式”防御据点),要求部队节节抵抗,层层消耗敌人,绝不轻易与敌人进行主力决战,目的就是用空间换时间,为后方预备队的集结和部署争取机会。

调集预备队:他利用自己刚刚从总参谋长位置上下来、对全国兵力部署情况了如指掌的优势,以及斯大林赋予他的调兵遣将的权力,紧急从后方(包括正在向莫斯科开进的远东部队)抽调一切可以动用的预备队和民兵师,火速增援到莫斯科方向最危险的地段。

严明纪律,鼓舞士气:他用铁腕手段整顿前线部队的纪律,严惩那些临阵脱逃、指挥不力的军官,同时也亲临火线,鼓舞士气,要求所有官兵必须抱定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

在朱可夫的统一指挥下,苏军在莫斯科外围的各个战略方向上,组织起了极其顽强的抵抗。虽然德军的攻势依然猛烈,苏军的伤亡也依然惨重,但德军前进的步伐,明显放缓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在战前生产的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在莫斯科保卫战中首次集中运用到关键防御节点上。这些钢铁猛兽凭借倾斜装甲和76毫米主炮,给横行欧洲的德军三号、四号坦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德军士兵惊恐地发现,他们的37毫米反坦克炮即便在百米内轰击t-34的正面装甲,也只会溅起一串火星——炮弹像撞上铁砧般被弹飞!而t-34的炮弹却能轻易撕开德军坦克仅30-50毫米厚的装甲,以至于德国装甲兵将三号坦克戏称为“铁皮罐头”。尽管此时苏军仅能投入约200辆t-34和数十辆kv-1(1941年西方面军数据),且这些坦克仍饱受机械故障和指挥混乱困扰(许多车组甚至要靠旗语通信),但它们的存在彻底颠覆了战场规则。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的装甲部队第一次产生了技术自卑感……士兵们开始用88毫米高射炮平射,用燃烧瓶和血肉之躯去对抗这些怪物。”莫斯科郊外的雪原上,t-34的柴油引擎轰鸣声与德军“铁拳”反坦克雷的爆炸声交织,提前预演了东线未来四年钢铁绞杀的惨烈基调。

除了正面的阵地防御,苏军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俄国那复杂的地形和即将到来的恶劣气候,来阻滞德军的推进。他们开始利用夜战、利用清晨和黄昏的冰霜迷雾、利用巧妙的伪装和伏击,来打击德军那些过于突出的突击分队和后勤补给线。

在莫斯科近郊的那些白桦林和村庄废墟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穿着单薄军大衣的红军士兵,蜷缩在冰冷的散兵坑里,用冻得发紫的双手,紧紧地握着手中的马克沁重机枪或者波波沙冲锋枪。当穿着灰色军大衣的德国突击队,在弥漫的冰雾中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进时,苏军的机枪就会突然发出怒吼,将成排的敌人扫倒在地。

而在那些被炸毁的建筑物废墟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据说,有一位年轻的莫斯科女民兵狙击手,在她的阵地被德军炮火完全摧毁、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依然独自坚守在废墟中,利用断壁残垣作为掩护,用她手中那支老旧的步枪,一次又一次地射杀着试图靠近的德国兵。她就这样在那个被炮火和硝烟笼罩的阵地上,坚持战斗了整整三天三夜,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身边牺牲战友的尸体和对侵略者刻骨的仇恨。当后续的苏军部队重新夺回这片阵地时,发现她已经牺牲在了自己的岗位上,身体因为严寒和长时间的潜伏,被冻僵在了射击的位置,手中的步枪还紧紧地指着敌人的方向……

正是这些无数的、默默无闻的红军士兵和普通民兵,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在莫斯科城下,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用生命和鲜血凝结而成的防线!

就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将领们,还在梦想着在十月底之前拿下莫斯科,向元首献上一份“大礼”,一个比苏联红军更可怕、也更无情的敌人,开始悄悄地降临到东线战场——那就是俄国那臭名昭着的“拉斯普季察”——秋季泥泞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