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民主兵工厂(第2页)
于是,罗斯福总统开始逐步地、也是非常小心翼翼地,尝试着转变美国的外交政策,试图引导美国民众和国会,重新认识到维护国际秩序和集体安全的重要性。他开始逐步形成一种“积极和平”的外交理念,也就是说,和平不是靠躲避和退让就能得到的,而是需要积极地去争取,去维护,甚至不惜使用实力作为后盾,去对抗那些破坏和平的侵略者。
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总统在芝加哥发表了一次极其重要的外交政策演说,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防疫隔离演说”。在这篇演说中,他虽然没有直接点名批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三个“坏小子”,但他却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这些侵略成性的国家比作是正在传播“流行病”的“病源”,并暗示国际社会应该像对待传染病一样,对这些“侵略病源”进行“防疫隔离”,以防止“战祸的瘟疫”进一步蔓延,危害到其他健康国家的安全。
罗斯福总统是这么说的(大意是):“当一种身体上的流行病开始蔓延的时候,为了保护社会群体的健康,防止疫情扩散,我们的社会是赞成并且实行对病人的隔离的……战争同样是会传染的。它可以席卷那些远离最初战场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决心置身于战争之外,然而我们并不能保证我们不受到战争的灾难性影响,以及战争对文明所造成的严重破坏……”
这篇“防疫隔离演说”,可以说是罗斯福总统第一次比较公开地、系统地表达了他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局势的深切担忧,以及他对那种消极的孤立主义政策局限性的深刻反思。它也像一声试探性的号角,隐约透露出,美国可能不会永远对法西斯的侵略行径袖手旁观,坐视不管。
虽然这篇演说在当时立刻就遭到了美国国内孤立派势力的猛烈攻击和普通民众的普遍质疑(很多人还是觉得总统这是在“杞人忧天”、“想把美国拖入战争”),并没有立刻就改变美国的中立政策。但它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美国的政治和舆论界激起了层层涟漪,也标志着罗斯福总统开始尝试着将美国的外交政策,从那种消极的“孤立自保”,向着更积极的“参与和干预”方向,进行着一种微妙而又极其艰难的调整。他开始相信,只有通过维护一个稳定和公正的国际秩序,才能最终保障美国自身的长期利益和国家安全。这“国际主义”的小火苗,总算是点起来了。
从“中立”到“租借”:山姆大叔的“水管”与“民主兵工厂”的诞生
罗斯福总统这“国际主义”的小火苗,随着欧洲战局的急剧恶化,也开始烧得越来越旺,越来越迫切了。
1939年9月,德国“闪电”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全面爆发。虽然美国在名义上仍然保持中立,但罗斯福总统的同情和支持,已经明显地倾向于英法等反法西斯国家。在他的力推之下,国会勉强通过了1939年的《中立法案》修正案,废除了之前对交战国完全禁运武器的规定,允许英法等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但前提是必须严格遵守“现购自运”的原则——也就是说,你们得自己掏现金买,还得自己派船来拉走,山姆大叔可不负责送货上门,更不赊账!这招儿,明摆着就是偏袒英法,因为只有他们有强大的海军和商船队,能够突破德国的海上封锁,把军火运回去。可好景不长,到了1940年春夏之交,希特勒的“闪电战”更是把整个西欧给搅了个天翻地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这些小国,接二连三地沦陷。就连号称拥有“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也在短短六个星期之内就宣告投降!整个欧洲大陆,几乎都落入了纳粹德国的魔掌。英国,成了唯一一个还在孤军奋战、抵抗德国侵略的主要大国。
丘吉尔首相领导下的英国,那日子可真是难熬啊!德国空军对英国本土发动了猛烈的“不列颠空战”,天天派飞机来扔炸弹。德国海军的潜艇,也在大西洋上像狼群一样,疯狂地袭击英国的运输船队,试图通过海上封锁来困死这个不屈的岛国。更要命的是,英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消耗之后,也快要见底了,已经拿不出足够的现金来向美国购买急需的武器弹药和战争物资了。
就在这英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罗斯福总统知道,他必须采取更大胆、更直接的行动,来援助这个还在苦苦支撑的“民主前哨”了!如果英国这个“老表”也倒下了,那么美国就将不得不独自面对一个由纳粹德国主宰的欧洲,其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第一步:“驱逐舰换基地”,巧打“擦边球”
早在1940年夏天,当英国皇家海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损失惨重、急需驱逐舰来加强反潜和护航力量的时候,罗斯福就想了个“曲线救国”的妙招。他巧妙地绕开了《中立法案》中关于禁止直接向交战国出售军舰的限制,与英国达成了一项被称为“驱逐舰换基地”的交易。
根据这个协议,美国向英国提供了50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建造的老旧驱逐舰(虽然是老家伙,但修修补补还能用),作为交换呢?英国则同意将位于纽芬兰、百慕大群岛和加勒比海等地的八个重要的海军和空军基地的使用权,租借给美国99年!
这笔买卖,罗斯福做得那叫一个漂亮!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英国的燃眉之急(50艘驱逐舰虽然老旧,但总比没有强),又加强了美国在西大西洋地区的战略防御能力(那些基地对美国来说可是战略要地),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美国开始以一种更直接、也更实质性的方式,向英国提供军事援助,向全世界表明了美国支持英国抗战的立场,同时又没有公然违反“中立”的法律。这“擦边球”,打得实在是高!
第二步:“邻居家着火,我的水管你先用!”——《租借法案》的横空出世
“驱逐舰换基地”虽然解了一时之急,但英国的财政状况依然是捉襟见肘。到了1940年底,丘吉尔首相是真急了,他接二连三地给罗斯福写信,坦言英国的美元储备已经基本耗尽,再也拿不出足够的现金来购买美国的武器了。如果美国再不伸出援手,英国恐怕就真的撑不下去了!
面对英国的苦苦哀求和日益严峻的国际局势,罗斯福总统知道,必须找到一种新的、能够彻底摆脱“现金支付”限制的援助方式。于是,一个天才的、也是极具说服力的构想,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那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租借法案》。
为了让那些脑筋还有点转不过弯来的美国普通民众和国会山上的孤立派议员们,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个法案,罗斯福总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打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也接地气的比喻。他是这么说的:
我的邻居家着火了,而我恰好有一根浇花园用的水管。如果他能拿我的水管去接上他家的水龙头,就有可能把火扑灭。那我该怎么办呢?我总不能在火烧眉毛的时候,还慢条斯理地跟他说:‘老兄啊,我这根水管可是花了我15块大洋买的,你得先付钱,我才能把水管借给你用!’我不想要那15块钱,我只想在火灾过后,能把我的水管完好无损地拿回来。当然,如果水管在救火的时候不小心弄坏了,没办法修理了,那他再赔我一根新的就行了。总之,如果我们能帮助邻居把火扑灭,就能防止火势蔓延到我们自己家来,这实际上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