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77章 北上还是南下(第2页)

要想拿到这些宝贵的资源,就必须向南扩张,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而挡在这条“南下”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是谁呢?除了英国在新加坡那坚固的要塞,最主要的就是在太平洋上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美国海军,特别是其部署在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这是悬在日本“南下”生命线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所以,海军将领们(比如像后来策划偷袭珍珠港的山本五十六这样的“战略赌徒”)更倾向于“南下论”,主张集中力量,向南洋进军,为此不惜与英美这两个“盎格鲁-撒克逊”老牌海上强国正面硬刚!他们觉得,只要能一举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就能在短时间内控制整个西太平洋和东南亚,到时候,资源滚滚而来,日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了!

这陆海军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战略方向之争那么简单,更是赤裸裸的军种利益之争、国家预算的分配之争、以及未来帝国主导权之争!双方都想把国家有限的资源往自己这边划拉,都想让自己的战略成为国家的主导战略,都想在天皇陛,导致日本的国家战略长期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甚至自相矛盾的危险状态。

就在军部还在争论不休的时候,1930年代中期,随着德国纳粹的上台和1936年11月《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这个协定表面上是日德两国共同反对共产主义国际的颠覆活动,实际上就是针对苏联的一个准军事同盟),日本陆军内部的“北进论”一度占据了上风。他们觉得,有德国老大哥在西边牵制苏联,正是他们从东边下手,试探一下苏联虚实的好机会。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两场看似不起眼、实则影响深远的边境冲突,却像两盆从天而降的冰水,把陆军那帮“北进派”的狂热火焰给浇了个透心凉,也让他们第一次真正领教了苏联红军的“真功夫”。

张鼓峰事件(哈桑湖战役):试金石下的“假象”与布柳赫尔的悲剧(1938年夏)

1938年7月底到8月初,在中国、苏联和朝鲜(当时是日本的殖民地)三国交界处的张鼓峰地区(俄国人称哈桑湖地区),日本关东军和驻朝鲜的日军第19师团,与苏联远东红军之间,因为一块有争议的、战略位置比较重要的山地(张鼓峰高地),爆发了一场持续了近半个月的激烈武装冲突。

一开始,日军凭借着精心策划的偷袭和局部兵力优势,一度攻占了张鼓峰的几个主要高地,还打退了苏军最初的几次反扑,似乎占了点上风。这让关东军那帮少壮派军官们有点得意忘形,觉得苏联红军也不过如此嘛,看来大清洗确实把他们给“清”得差不多了。

他们可能不知道,或者说不愿意承认,当时的苏联远东红军,其指挥体系和部队状况,确实因为斯大林刚刚搞完的“大清洗”而元气大伤。很多富有经验的指挥员被无辜杀害或关押,部队的训练和战备水平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苏军在冲突初期的反应迟缓和指挥混乱,可能也确实给日军造成了一种“苏联不堪一击”的假象。

但是,斯大林和苏军最高统帅部,对日本的这次武装挑衅是高度警惕的。他们迅速从后方调集了重兵,包括坦克、重炮和飞机,由当时担任远东方面军司令的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元帅(也称加伦将军,这位爷可是在中国国民大革命时期当过蒋介石的军事总顾问,名气不小)统一指挥,对盘踞在张鼓峰高地的日军发动了猛烈的反击。经过十几天血腥的拉锯战,苏军最终凭借着在炮火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硬是把日军从张鼓峰高地给赶了下去,重新控制了争议地区。双方虽然最终在外交压力下达成了停火协议,边界也基本恢复了原状,但日本在这场冲突中,不仅没占到任何便宜,反而损失了数千兵员,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其在面对苏军正规部队时的某些战术和装备上的不足。

而对于苏军来说,张鼓峰事件虽然打退了日本的挑衅,但也确实暴露了远东部队在大清洗后战斗力有所下降的问题。这让斯大林对远东的防务更加重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布柳赫尔元帅这位在张鼓峰事件中指挥苏军取得胜利的功臣,回国后不久,因为指挥不利导致损失过大的罪名,在1938年10月底被秘密逮捕,并在11月初就惨死在了内务人民委员部的监狱之中,据说是受尽酷刑折磨而死。由于布柳赫尔在国内和军中都享有很高的声望,斯大林甚至不敢公开指控他,更不敢立即宣布他死亡的消息,他的死讯直到很久以后才被逐渐披露。一位战功赫赫的元帅,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消失了,这无疑是大清洗恐怖政策的又一铁证,也让红军内部的寒意更深了一层。

至于有人说说“图们江出海口划给苏联”,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并不准确。图们江的下游是中、朝、俄三国的界河,苏联在沿海地区本身就拥有出海口。张鼓峰事件主要是围绕着陆地边界的争议,并没有导致图们江出海权的变更。但这场冲突无疑进一步巩固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存在,也加深了其对蒙古人民共和国(当时是苏联的势力范围,也就是我们说的外蒙古)的控制和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说它为日后外蒙古最终在苏联支持下实现“独立”(脱离中国)埋下伏笔,倒也有一定的道理。

诺门罕战役(哈拉哈河战役):精锐尽没的“绞肉机”与731部队的“首秀”(1939年春夏)

如果说张鼓峰事件只是给日本陆军敲了下警钟,让他们知道苏联这头“北极熊”的爪子还是挺锋利的,那么紧随其后的诺门罕战役,则彻底打断了“北进派”的脊梁骨,让他们真正尝到了与苏联红军正规部队大规模交战的惨痛滋味!

1939年5月至9月,在外蒙古和伪满洲国的边境地区,一个名叫诺门罕(蒙古语,靠近哈拉哈河)的不毛之地,日本关东军(主要是其精锐的第23师团,由小松原道太郎中将指挥,以及部分第7师团和伪满洲国“兴安军”的部队)与苏蒙联军(由后来的苏联名将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指挥,当时他还只是个军级指挥员)之间,爆发了一场持续数月之久、规模空前(在当时日苏之间是这样)、也极其残酷血腥的边境战争。

这场仗的起因,跟张鼓峰事件差不多,也是因为一块有争议的边界地区。但这次,双方投入的兵力和武器装备,都远超张鼓峰。日本关东军那帮少壮派军官,在张鼓峰吃了点小亏,心里一直不服气,总想找机会把场子找回来,也想进一步试探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实力和战争决心。

他们一开始还是老套路,觉得凭着“皇军”的“武士道精神”和“万岁冲锋”的“优良传统”,一定能把那些“赤色毛熊”打得落花流水。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次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张鼓峰时期可能还受到大清洗影响、指挥有些混乱的苏军,而是由朱可夫这样一位深谙现代大兵团合成作战之道的“战神”精心调教和指挥的、装备了大量坦克(包括bt系列快速坦克,其性能远超日军的“豆战车”)、重炮和飞机的苏联红军正规部队!

朱可夫的指挥,那叫一个“稳、准、狠”!他先是利用日军初期的骄狂和轻敌,诱敌深入,在哈拉哈河东岸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拉锯战,消耗日军的锐气和补给。然后,他秘密地从后方调集了强大的预备队,包括数个坦克旅和摩托化步兵师,以及大量的炮兵和航空兵部队。

到了8月下旬,朱可夫觉得时机成熟,一声令下,苏蒙联军在空地一体的密切协同作战下,对突入哈拉哈河西岸的日军主力(主要是第23师团)发动了毁灭性的钳形攻势!苏军的坦克集群像铁犁一样,反复冲击和碾压日军的步兵阵地;苏军的炮兵火力也远比日军猛烈和精准,几乎是将日军的阵地犁了一遍又一遍;苏军的飞机更是牢牢掌握着制空权,对日军的地面部队、炮兵阵地和后勤补给线进行着不间断的轰炸和扫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