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78章 一条不归路(第2页)

为何要扶植这么多伪政权?

这背后啊,除了咱们前面说的“以华制华”、“分而治之”的策略考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日本陆军内部,它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派系林立,山头众多,很多时候都是各打各的“小算盘”。

您想啊,日本陆军那帮将佐们,很多都是地方藩阀出身,或者是在某个特定的战场、某个特定的“功绩”中崛起的。他们往往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有自己的亲信部下,也有自己的政治和经济诉求。比如,关东军那帮骄兵悍将,就把中国东北视为自己的“独立王国”,水泼不进,针插不入,连东京大本营的命令有时候都敢阳奉阴违。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华南派遣军……各个战略方向上的日军指挥官,也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这些不同的军事山头,在扶植汉奸伪政权的时候,往往也会优先考虑那些与自己关系更密切、更能维护自己派系利益的汉奸头目。这就导致了在中国广大的沦陷区,出现了多个互不隶属、甚至有时还互相拆台的伪政权并存的奇观。比如,在华北,就有王克敏的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设在北京),后来又并入汪精卫的南京伪国民政府,但实际上还是相对独立。

这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中国的抗日力量,但也使得日本对华的殖民统治难以形成一个统一高效的体系,反而增加了其统治成本和内部矛盾。

不管怎么说,到了1940年底1941年初,日本通过威逼利诱、军事打击和扶植汉奸等多种手段,总算是在中国占领区(特别是华北和华中地区)建立起了一套相对“稳定”(至少在他们看来是这样)的殖民统治体系。

只要中国这个“后院”能够基本“安定”下来,不再需要投入那么多的兵力和资源,那么,日本就可以腾出手来,集中其陆海军的精锐力量,去实施那个关乎帝国生死存亡的“南下”豪赌了!

就在日本处心积虑地在中国“安定后方”的同时,它在国际舞台上,也开始了一系列更加冒险、也更加作死的“骚操作”,一步步地把自己逼上了与美国开战的绝路。

早在1938年,日本政府就提出了一个所谓的“东亚新秩序”构想,宣称要在中、日、满(伪满洲国)三国“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排除西方列强影响的、由日本主导的东亚政治经济体系。这已经是在公然挑战英美等西方国家在东亚的传统利益和国际秩序了。

到了1940年,随着德国在欧洲战场的节节胜利和法国的迅速崩溃,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更是急剧膨胀。他们觉得,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于是,在当年7月,日本政府正式提出了一个范围更广战略构想——“大东亚共荣圈”!

这个所谓的“共荣圈”,不仅包括了中、日、满,还把整个东南亚(包括法属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英属马来亚、缅甸、泰国、菲律宾等)、甚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广阔的区域,都划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整个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建立一个由日本独霸的“新世界秩序”!这种赤裸裸的野心,自然引起了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高度警惕和强烈不满。

为了给自己的扩张行动寻找“靠山”,也为了威慑可能的干涉者(主要是美国),1940年9月27日,日本与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在柏林正式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也称《三国轴心协定》)。这个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三国中的任何一国,遭到一个目前尚未参与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的国家的攻击(这明摆着就是指美国!),其他两个缔约国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给予援助。日本以为,抱上了德意这两条“大腿”,就能吓住美国,让它不敢轻举妄动。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个条约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对轴心国全球扩张图谋的担忧,也促使罗斯福政府下定更大的决心,去援助那些正在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

“大东亚共荣圈”的蓝图画出来了,日本军部那帮急于“建功立业”的家伙们,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动手了。他们的第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位于中国南边的法属印度支那(现在的越南、老挝、柬埔寨)。

这地方,对日本来说,战略位置太重要了!

它是进攻中国大后方(特别是云南、广西等地)的重要跳板。

它是通往东南亚资源区(比如荷属东印度的石油、马来亚的橡胶)的前进基地。

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从外部获得援助物资的一条重要陆上通道——滇越铁路——就从这里通过。

1940年6月,法国本土被德国打败投降,成立了亲德的维希政府。日本一看,机会来了!立刻向维希法国政府施加压力。9月23日,日本与维希法国在东京签订了《关于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的协定》(通常被称为《东京协定》或《松冈-亨利协定》)。根据这个协定,法国被迫同意日本派兵进驻法属印度支那的北部地区(主要是河内、海防一带),并使用那里的机场和港口。

日本给出的借口,还是那么冠冕堂皇——“为了防止共产国际通过印度支那援助中国,也为了维护东亚的和平与秩序”。但实际上呢?

军事目的:就是要彻底切断中国通过滇越铁路获取外援的这条“输血管”,进一步压缩蒋介石国民政府的生存空间,迫使其屈服。

经济与战略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建立起稳固的前进基地,为下一步向更南边的荷属东印度、英属马来亚等资源丰富的地区进军,做好跳板和准备。

日本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这一步棋走得,可以说是极其大胆,也极其危险!它不仅严重侵犯了法国的主权(虽然维希法国已经是个傀儡了),更直接威胁到了美国和英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利益和安全。

面对日本在亚洲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特别是其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的行动,一直奉行“孤立主义”、不愿过多干涉远东事务的美国,也终于开始坐不住了。罗斯福总统虽然在国内仍然面临着强大的孤立派压力,但他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扩张,最终必将损害美国的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

于是,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开始逐渐从之前的“口头谴责”、“道义规劝”,转向了更具实质性的“经济制裁”和“外交施压”。

出口管制层层加码:早在1938年,美国就开始对向日本出口飞机和飞机零部件实行“道义禁运”。1940年日本加入三国同盟并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之后,美国的出口管制措施更是层层加码。从1940年10月开始,美国政府陆续宣布,限制甚至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燃油、高等级润滑油、废钢铁、铜、黄铜、以及各种制造武器和军用装备所必需的工具机和关键零部件。这些措施,虽然还没有完全切断日本的战争物资来源,但也已经开始让日本的战争机器感到“肉疼”了。

与此同时,华盛顿也开始加强对日本在东南亚军事动向的情报搜集和监视。美国在远东地区的情报观察小组,纷纷进驻曼谷、新加坡、马尼拉等地,密切关注着日军的一举一动,分析其战略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