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83章 我们能打赢战争吗?(第2页)

日本的优势:

海军航空兵训练精良、战术娴熟:日本海军经过长期的重点建设和山本五十六等人的大力推动,其舰载航空兵的飞行员素质、训练水平和战术运用(特别是航母集群打击战术),在当时可以说是世界顶尖水平。很多飞行员都参加过侵华战争,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舰队集中、攻击迅猛:日本联合舰队在战争初期,能够将其最精锐的航空母舰特混舰队集中使用,对选定的目标实施毁灭性的突然袭击,具有强大的战术主动权和攻击力。

陆军在亚洲作战经验丰富,快速推进:日本陆军在中国等亚洲战场上,已经积累了多年的作战经验,虽然装备可能不如德国精良,但在丛林、山地等复杂地形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不容小觑,而且在战争初期,其推进速度也相当惊人。

美国的劣势:

战力部署分散,准备不足:美国虽然拥有强大的工业潜力和海军实力,但在战争爆发前,其军事力量分散在全球各个基地,太平洋舰队虽然主力集中在珍珠港,但整体上缺乏应对大规模突然袭击的准备。

兵员刚动员、战术未磨合:大量的陆军和航空队人员都是刚刚征召入伍的新兵,缺乏训练和实战经验。海军虽然有经验丰富的老兵,但新的战术思想(比如航母作战)尚未完全普及和成熟。

战区协调体系未建立,全球投射力弱:美国虽然本土实力强大,但如何有效地将这些力量投射到遥远的太平洋战场,如何与盟国(比如英国、澳大利亚、中国)进行有效的战略协调和联合作战,这些都还是刚刚开始探索的课题,缺乏成熟的体系和经验。

可以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初几个月里,日本凭借着其精心策划的突然袭击和训练有素的军事力量,在军事上是占据着明显的“先手”优势的。

武器问题:打得响不响,先看弹炸不炸

除了整体实力上的差距,美军在战争初期,还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也极其要命的问题——那就是手里家伙不好使!有些关键性的武器装备,不仅性能比不上对手,甚至还存在着严重的质量缺陷!

鱼雷问题:ark14系列故障率极高

前面咱们已经提到了,美国海军潜艇部队装备的ark14型鱼雷,简直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不爆炸、跑得太深打不着、甚至在水下自己转圈圈回来炸自己……各种奇葩故障层出不穷!前线的潜艇艇长们,冒着生命危险,好不容易钻到敌人军舰底下,瞄准了,发射了,结果呢?要么是“噗通”一声闷响,啥动静没有;要么就是眼睁睁看着鱼雷从敌舰底下优雅地“路过”,连根毛都没伤到。这得有多憋屈,多绝望?在战争初期,ark14鱼雷的有效命中爆炸率,低得令人发指(大概只有百分之30)!很多潜艇艇长都快被这破玩意儿给逼疯了,他们宁可用老式的、威力小一点但相对可靠的鱼雷,也不愿意再用这种“十发九坑”的新宝贝。可海军军械局那些官僚老爷们呢?一开始还死活不肯承认自己的产品有问题,把责任都推给前线操作失误,硬是捂着盖着拖了近1年多,直到问题实在瞒不住了,才在1943年中期开始不情不愿地进行调查和改进。这期间,多少宝贵的战机被错失,多少无辜的生命被葬送!坦克与装甲:3李式被讽为“移动棺材”

陆军的3“李\/格兰特”中型坦克,也好不到哪儿去。这玩意儿,火力分布不合理(主炮装在车体右侧,射界受限),车体高大笨重(容易成为靶子),装甲薄弱(一打就穿),车长指挥塔视野又差得离谱。在北非战场上,英国人用它跟德国的坦克打,被打得是叫苦连天,私下里都管它叫“移动的棺材”或者“送给隆美尔的礼物”。美国大兵们自己,也没少拿它开涮。

飞机问题:p-40不敌零式,训练事故频发

空中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寇蒂斯p-40“战斧\/小鹰”战斗机,虽然也算皮实耐用,但在面对日本海军那灵活刁钻的“零式战斗机”时,往往是力不从心,特别是在盘旋格斗性能上,差距明显。很多缺乏经验的美国飞行员,在与老练的日本飞行员的空战中,往往占不到便宜。至于像马丁b-26“掠夺者”这样的中型轰炸机,在早期型号中,因为设计缺陷和操纵困难,起降时事故率极高,甚至被飞行员们戏称为“寡妇制造者”或“飞行妓女”(因为它没有肉眼可见的支撑结构,尾翼又小,看起来像要散架)。更别说,由于战争初期的飞行员训练体系尚不完善,训练时间不足,导致各种飞行事故频发,很多年轻的飞行员甚至还没来得及见到敌人,就先因为操作失误或者机械故障而机毁人亡了。

可以说,在1941年底到1942年初这段时间,山姆大叔手里这把“民主的宝剑”,不仅有点生锈,甚至还有点卷刃,很多时候,都得靠着飞行员和士兵们过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去弥补武器装备上的劣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军队装备的种种问题,刚刚把美国从大萧条的泥潭里拉出来没几年的罗斯福总统,知道,他必须再次展现出那种力挽狂澜、化腐朽为神奇的领导力了!他要做的,不仅仅是领导一场战争,更是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将整个美国社会,从和平时期的轨道,彻底切换到战时状态,将美国那沉睡的工业潜力和经济实力,彻底唤醒和激活,打造成一部无坚不摧的战争机器!

这一次,罗斯福总统不仅仅是“三军总司令”,他更像是一个“总工程师”,一个“总设计师”,一个“总动员部长”!

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罗斯福总统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和行政效率。他通过签署一系列行政命令,或者推动国会通过紧急立法,成立了一大批新的战时领导和协调机构,比如:

战争生产委员会:这个机构的权力极大,负责统筹和管理全国的工业生产,决定哪些工厂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原材料如何分配等等,简直就是战时经济的“总调度师”。

价格管制局:负责控制物价,防止通货膨胀,实行商品配给制度,确保战争物资的公平分配和民众基本生活的稳定。

战争人力委员会:负责调配全国的人力资源,确保军事部门和国防工业有足够的合格劳动力。

还有像战略情报局,也就是后来中央情报局ciA的前身)、战时新闻局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这些机构的设立,使得罗斯福总统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调动和控制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为赢得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很多情况下,他甚至可以绕开国会那些繁琐的立法程序,直接通过行政命令来推行一些紧急的战时措施,这使得战时政府的决策效率大大提高。

工业体系重构,民用转军用,创造“生产奇迹”

美国之所以能最终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其最根本的依仗,就是它那无与伦比的工业生产能力!而将这种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战争物资,则得益于罗斯福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和美国企业界(在爱国热情和丰厚利润的双重驱动下)的积极配合。

“汽车城”变“兵工厂”:像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这些曾经生产小轿车、大卡车的汽车巨头,在战争爆发后,纷纷响应政府号召,以惊人的速度,将自己的生产线从制造民用汽车,转向了生产坦克、装甲车、飞机引擎、军用卡车、吉普车、大炮、枪支弹药等各种军火。底特律这个当时的“汽车之都”,摇身一变,成了盟军最重要的“兵工之城”!

福特公司的“威洛兰奇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福特汽车公司在密歇根州威洛兰地区建造的那座专门用来生产b-24“解放者”重型轰炸机的超级工厂了。这座工厂占地面积之大,生产线之长,工人数量之多,都堪称当时的世界之最!亨利·福特把他那套在汽车生产中运用得炉火纯青的流水线作业法,创造性地运用到了飞机制造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改进,威洛兰工厂的b-24轰炸机产量,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在生产高峰期,平均每隔一个小时,就有一架崭新的b-24轰炸机从流水线的末端缓缓驶出!这种“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飞机”的工业奇迹,不仅让德国和日本的军事领导人感到绝望,也让全世界都见识到了美国工业的恐怖潜力。

工厂三班倒,工人总动员:为了满足前线对武器弹药的巨大需求,美国的工厂实行了三班倒工作制,机器24小时不停运转。工人数量也迅速膨胀,大量的失业者重新找到了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