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马来之虎(第2页)
空中支援与心理战的完美结合:日本陆军航空兵的零式战斗机和九七式轻型轰炸机,也牢牢地掌握着马来亚上空的制空权。它们不仅为地面部队的推进提供了有效的空中掩护和火力支援(比如轰炸英军的炮兵阵地和指挥所),更重要的是,它们还扮演了“心理战”的急先锋。日军飞机经常向英军阵地和沿途的城镇乡村,投掷大量的宣传传单,上面印着“新加坡必将陷落!”“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抵抗是徒劳的!”之类的口号,再配上一些丑化英国人、美化“大东亚共荣圈”的漫画,试图从精神上瓦解英军士兵(特别是那些印度籍士兵和当地马来亚人)的抵抗意志,动摇他们的士气。有时候,日军飞机甚至还会用高音喇叭,在空中进行劝降广播。这种软硬兼施的心理战,效果还真不赖。
相比之下,英军的战术就显得极其被动和僵化。他们过分依赖于固定的防御据点和铁路运输线进行补给,一旦据点被绕过,铁路被切断,就立刻陷入混乱。而且,大部分英联邦士兵,特别是那些从英国本土和澳大利亚调来的部队,都缺乏在热带丛林地区作战的经验和训练,对那种湿热、泥泞、蚊虫肆虐的环境极不适应,战斗力大打折扣。
在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对称较量之下,英军的防线,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崩溃。从北部的日得拉防线,到中部的金宝、仕林河防线,再到南部的麻坡……日军几乎是以一种“武装大游行”的方式,长驱南下,势不可挡。哥打巴鲁、关丹、怡保、吉隆坡……这些马来半岛上的重要城镇和据点,相继落入日军之手。
就在山下奉文的陆军在马来半岛上势如破竹、高歌猛进的时候,海面上,英国皇家海军也遭遇了一场堪称“国殇”级别的灾难性失败,彻底断送了他们在东南亚地区最后的海上希望。
战争爆发前,为了威慑日本,也为了加强远东的防御力量,丘吉尔首相力排众议(主要是海军内部一些人觉得风险太大),下令将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刚刚服役不久的新锐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功勋卓着的战列巡洋舰“反击”号——派往远东,组成了一支代号为“z舰队”的特遣编队,由经验丰富的海军上将汤姆·菲利普斯爵士指挥。丘吉尔希望,这两艘“海上巨无霸”的到来,能够像定海神针一样,震慑住日本的扩张野心。
可惜啊,这位“老顽固”首相,还是低估了日本人不要命的胆量,更严重低估了日本海军航空兵的恐怖实力!
12月8日,也就是珍珠港遇袭的第二天,菲利普斯上将率领着“z舰队”(当时还缺少计划中的航空母舰“不屈”号,因为它在牙买加搁浅耽误了行程,所以整个舰队缺乏有效的空中掩护!)从新加坡启航,雄心勃勃地准备北上,去拦截和攻击那些正在马来亚北部沿海地区登陆的日本运输船队。
然而,他们的行踪,很快就被日本潜艇和侦察机给发现了。日本海军驻西贡(现在的越南胡志明市)的第22航空战队(主要是装备了九六式陆攻和一式陆攻等远程轰炸机的部队),立刻倾巢而出,像一群闻到血腥味的鲨鱼,扑向了这两艘在南中国海那蔚蓝的海面上孤零零航行的英国巨舰。
12月10日,一场在现代海战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也是一边倒的“屠杀”开始了。在没有任何己方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这两艘曾经让大英帝国引以为傲的“海上堡垒”,成为了日本海军航空兵进行“实弹打靶”的绝佳目标!
数十架日本九六式陆攻轰炸机和一式陆攻轰炸机,分成多个波次,轮番对这两艘英国军舰发动了鱼雷和炸弹攻击。英国军舰虽然也用舰上的高射炮拼命还击,但在日军飞行员精准而又凶悍的攻击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虽然航速较快,机动灵活,一度躲过了数枚鱼雷,但最终还是身中多枚鱼雷和炸弹,舰体严重受损,在下午1点20分左右,带着巨大的爆炸声和冲天的水柱,迅速倾覆沉没!
而“威尔士亲王”号,这艘曾经搭载着丘吉尔与罗斯福总统共同签署《大西洋宪章》、象征着英美同盟的新锐战列舰,也没能逃脱厄运。它同样遭到了日军鱼雷和炸弹的集中攻击,舰舵被鱼雷炸坏,失去了机动能力,变成了一个漂浮在海上的“活靶子”。最终,在身中数枚鱼雷和多枚炸弹之后,这艘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也在下午2点50分左右,带着巨大的不甘和屈辱,缓缓沉入了南中国海那冰冷的海底。舰队司令菲利普斯上将和舰长利奇上校,都选择与舰同沉,以身殉国。
整个战斗过程,仅仅持续了不到两个小时!两艘代表着大英帝国海上霸权象征的巨型战列舰,就被一群在当时很多人看来还“不成气候”的日本海军航空兵,给干净利落地点了“天灯”,送进了海底龙宫!这是现代海战史上第一次,在没有其他水面舰艇参与的情况下,单凭航空兵的力量,就成功击沉了正在航行中的、处于战斗状态的战列舰!它像一声响亮的丧钟,彻底宣告了“大舰巨炮主义”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航空母舰和舰载航空兵,将成为未来海战无可争议的主宰!
“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的沉没,对英国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性的失败!它不仅使英国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彻底失去了可以与日本海军抗衡的主力水面舰艇力量,日本海军从此在东南亚海域取得了绝对的制海权;更重要的是,它沉重地打击了英联邦军队在马来亚的士气,也使得坚守在马来半岛上的英军,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绝境。
海上的希望破灭了,陆地上的防线也如同决了堤的洪水,一溃千里。
英联邦军队在山下奉文那神出鬼没的“自行车部队”和日本空军的轮番打击下,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他们只能沿着马来半岛那条贯穿南北的中央铁路,节节败退,希望能退守到马来半岛最南端的柔佛州,依托那里的防御工事和新加坡要塞,做最后的挣扎。
但撤退的过程,同样充满了混乱和绝望。部队建制被打乱,指挥系统失灵,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由于缺乏有效的交通工具和预设的撤退阵地,很多部队在撤退途中,经常被日军那些骑着自行车的“丛林幽灵”从侧翼包抄迂回,切断退路,最终只能在绝望中投降或者被歼灭。马来半岛上的许多重要城市,如怡保、芙蓉等,相继失守。
1942年1月11日,马来联邦的首府吉隆坡,也落入了日军之手。这标志着英军在马来半岛中部的防线,已经彻底崩溃。新加坡,这个曾经被认为是“固若金汤”、“永不陷落”的“东方直布罗陀”,已经完全暴露在了日军的兵锋之下,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城。
在持续的失败和绝望的撤退中,英联邦军队的士气,也跌入了谷底。一些印度籍的士兵,在日军“亚洲解放者”的宣传蛊惑和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长期不满之下,开始出现逃亡甚至哗变的情况。澳大利亚的部队,也因为对英军指挥官的无能和混乱的指挥感到失望,而怨声载道。日军则不失时机地利用那些投降的战俘,进行反英宣传,进一步瓦解英军的抵抗意志。
当退守到柔佛州的英联邦残部,好不容易撤过连接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岛的那条狭窄的柔佛海峡,并炸毁了海峡上的长堤之后,他们以为,凭借着新加坡岛上坚固的要塞炮台和环岛防御工事,至少能够坚守一段时间,等待援军的到来。
但他们又一次低估了山下奉文的狡猾和日军的凶悍!
山下奉文知道,强攻新加坡岛,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于是,他再次玩起了“虚虚实实”、“声东击西”的把戏。他一方面命令部队在新加坡岛的东北面,也就是靠近被炸毁的长堤的区域,进行大规模的炮火准备和佯动,摆出一副要从这里强渡海峡的架势,吸引英军的注意力和防御力量。
而实际上,他却将真正的突击主力,秘密地集结在了新加坡岛的西北面,那里是英军防御相对薄弱的环节,而且遍布着沼泽和红树林,英军指挥官珀西瓦尔认为日军不可能从这里发动大规模登陆。
1942年2月8日夜间,就在英军主力还在东北面严阵以待的时候,日军的突击部队乘坐着简陋的登陆艇和橡皮筏,冒着英军零星的炮火,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从西北方向的柔佛海峡,成功登陆新加坡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