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85章 石油之争(第2页)

1942年2月14日,情人节的清晨(这日子选的,也是够“浪漫”的)。就在日军地面部队还在苏门答腊岛东海岸艰难推进的时候,数百名(据估计约300-400名)精锐的日本陆军伞兵(隶属于第一空降团,由加藤建夫中佐指挥,这位爷后来在日本陆军航空兵里也是个传奇人物,以其座机上画的“红色燕子”标志而闻名),乘坐着数十架运输机,在战斗机的护航下,突然出现在了巨港上空!

这些从天而降的“绿魔鬼”(德国伞兵的绰号,日本伞兵也差不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准确地降落在了巨港炼油厂和附近两个重要机场(p1机场和p2机场)的周围!他们的任务非常明确:

迅速控制炼油厂的关键设施,特别是那些可能被用来引爆油罐和破坏设备的引爆装置,防止荷兰人“玉石俱焚”。

占领机场,为后续的日军机降部队和运输机提供安全的降落场地。

切断巨港与外部的通讯联系,扰乱荷军的指挥和增援。

与此同时,日本海军的“第二舰队”(由近藤信竹中将指挥,拥有包括航空母舰“龙骧”号在内的主力舰艇)也已经提前封锁了巨港附近的出海口,切断了盟军从海上增援或撤退的可能。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天降奇兵”,驻守在巨港地区的荷兰东印度皇家陆军和当地的辅助部队,完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抵抗,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空中支援(盟军在东南亚的空中力量早已捉襟见肘),指挥系统也很快陷入混乱,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来将这些已经落地的日本伞兵消灭掉。

日本伞兵们虽然在空降过程中也遭受了一些损失,但他们凭借着精良的装备、悍不畏死的战斗意志和周密的计划,很快就攻占了机场,并成功地阻止了荷兰人对炼油厂大部分关键设施的彻底破坏(虽然也有一些油罐被点燃,但核心的炼油设备基本保存完好)。

紧接着,更多的日军后续部队,通过运输机直接在被占领的机场降落,迅速巩固了战果。

仅仅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日本就以极小的代价,几乎完整地夺取了整个东南亚地区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油田和炼油设施,这里面还有着170万吨打好的石油!这对日本的战争机器来说,简直是打了一针强心剂!其战略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它不仅为日本提供了急需的石油资源,也为日军下一步进攻爪哇岛,解除了后顾之忧。

拿下了苏门答腊的巨港油田和婆罗洲的几个重要据点之后,今村均的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荷属东印度的“心脏”——爪哇岛了。爪哇岛,不仅是荷属东印度的行政和经济中心,也是盟军在整个东南亚地区(除了缅甸)最后一块、也是最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如果爪哇岛再丢了,那盟军在整个西南太平洋的防线,就将彻底崩溃。

为了协调和统一指挥在东南亚地区(包括马来亚、缅甸、荷属东印度、菲律宾等地)抵抗日军进攻的盟军部队,早在1942年1月初,美国、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四国,就在爪哇岛成立了一个联合军事指挥机构,取其英文国名首字母,简称为AbdA司令部。

这个AbdA司令部的总司令,由英国陆军上将阿奇博尔德·韦弗尔爵士担任。韦爵爷也算是一员名将了,之前在中东战场上也打过一些胜仗。但这次跑到东南亚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他可真是有点“力不从心”了。

为啥?因为这个所谓的“联合司令部”,从一开始就是个“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草台班子”!

指挥混乱,各自为政:四个国家的军队,语言不通,指挥体系各异,武器装备五花八门,后勤保障更是乱成一锅粥。韦弗尔爵士虽然名义上是总司令,但他手底下能直接调动的兵力非常有限,很多时候,还得看各国指挥官的脸色行事。大家各怀心思,都想优先保住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根本无法形成统一有效的指挥和协同作战。

兵力不足,士气低落:部署在爪哇岛上的盟军部队,大多是些从马来亚、新加坡等地溃败下来的残兵败将,或者是刚刚从澳大利亚、美国本土调来的、缺乏热带作战经验的新兵,还有就是那些战斗力本就不强的荷兰东印度殖民地部队。他们装备差,训练不足,更要命的是,在经历了之前一系列的失败之后,士气普遍低落,对战胜日本人根本不抱什么希望。

情报失误,判断失灵:盟军对日军的进攻方向、兵力部署和作战能力,都缺乏准确的情报和清醒的认识。他们往往是被动挨打,疲于奔命,根本无法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就这样一个“豆腐渣工程”般的联合防御体系,面对着士气如虹、经验丰富、海空一体协同作战的日本侵略军,其结局可想而知。

从1942年2月底开始,今村均指挥的日军第16军主力,在完成了对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等外围岛屿的占领之后,开始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对爪哇岛发动了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日军采用的是典型的“多点同时登陆、快速穿插分割、中心开花合围”的战术。

而部署在爪哇岛上的盟军部队,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抵抗,但根本无法抵挡日军的凌厉攻势。他们的防线很快就被突破,部队被分割包围,指挥系统也迅速陷入瘫痪。

到了3月上旬,爪哇岛上的盟军有组织的抵抗基本宣告结束。3月8日,驻爪哇岛的荷兰东印度皇家陆军总司令海因·特尔·波尔滕中将,在万隆向日军投降。残余的英、澳、美等国部队,也相继放下了武器。爪哇岛,这个荷属东印度的“心脏”,就这样,在短短十几天之内,也落入了日本人的魔掌。AbdA司令部这个短命的联合指挥机构,也随之宣告解体,韦弗尔爵士也灰溜溜地跑去了印度,继续指挥那边的烂摊子。

就在爪哇岛的陆地战场上,盟军一败涂地的时候,海面上,一场同样结局悲惨的海战,也彻底宣告了盟军在东南亚地区制海权的丧失。这就是发生在1942年2月27日至3月1日的爪哇海海战及其后续的一系列海空追击战。

简单来说,这场海战,就是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主要是第五战队、第七战队等,拥有重巡洋舰、轻巡洋舰和大量驱逐舰,并得到航空母舰“龙骧”号和水上飞机母舰的空中支援),在爪哇岛附近海域,迎战由AbdA司令部东拼西凑起来的一支多国海军混合舰队。

这支盟军舰队,由荷兰海军少将卡雷尔·杜尔曼指挥,旗舰是荷兰轻巡洋舰“德鲁伊特尔”号。舰队里还包括了美国的重巡洋舰“休斯敦”号、英国的重巡洋舰“埃克塞特”号(就是当年在拉普拉塔河口打沉德国“斯佩伯爵号”袖珍战列舰的那艘功勋舰)、澳大利亚的轻巡洋舰“珀斯”号,以及一些荷兰、英国、美国的驱逐舰。从纸面上看,这支舰队的实力也不算太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