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99章 沙漠中的毒蝎(第2页)

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德军的坦克履带下,堆满了法国士兵的尸体;而法军的阵地前,也同样散落着德军和意大利军被击毁的坦克残骸和阵亡士兵的钢盔。

隆美尔是真急了!比尔哈凯姆这个小小的据点,就像一颗钉子,死死地钉在了他南翼突击集群的前进道路上,严重迟滞了他整个“威尼斯行动”的作战节奏!如果不能尽快拔掉这颗钉子,他的装甲部队就无法安心地向北推进,整个作战计划都可能因此而泡汤。

他甚至亲自跑到比尔哈凯姆前线督战,还通过各种渠道向柯尼希将军发出劝降信,许诺给予“体面的投降条件”。但柯尼希将军的回应,只有一个字——“不!”

就这样,自由法国第一旅的这三千多名士兵,在比尔哈凯姆这个被沙漠包围的孤岛上,面对着数倍于己的、装备精良的德意联军的轮番猛攻,硬是坚守了整整16天(从5月27日到6月11日)!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整个盟军在北非的防御部署,争取了极其宝贵的两周时间!

最终,在弹尽粮绝、阵地多处被突破、继续坚守已经毫无意义的情况下,柯尼希将军在得到盟军指挥部的许可后,于6月10日夜间,指挥着残余的部队(约2500人,大部分都已负伤),冒着德军的炮火和追击,成功地从比尔哈凯姆突出重围,撤回到了英军的防线之内。

比尔哈凯姆的陷落,虽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但自由法国第一旅在这场战斗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却像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照亮了当时整个被纳粹阴云笼罩的法国,也赢得了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尊敬和赞扬!戴高乐将军在伦敦得知比尔哈凯姆的消息后,激动地向全世界宣布:“法兰西没有死!法兰西还在战斗!”比尔哈凯姆的坚守,成为了“自由法国”运动的一个重要象征,也为后来法国的解放,埋下了一颗不屈的火种。

而对于隆美尔来说,虽然最终还是拿下了比尔哈凯姆,但他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极其沉重的。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兵员和装备,更重要的是,他整个作战计划的节奏,被这帮顽强的法国人给彻底打乱了!宝贵的两个星期时间,就这么在比尔哈凯姆的沙丘之间白白消耗掉了。而这两个星期,也给了英军重新调整部署、加强防御的机会。可以说,比尔哈凯姆的自由法国守军,用他们的牺牲,为后来英军在加查拉防线其他地段的暂时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让隆美尔的“闪电战”第一次在北非尝到了“消化不良”的滋味。

“盒子阵地”相继失守

隆美尔虽然在比尔哈凯姆那儿被自由法国的兄弟们给好好“招待”了一番,耽误了不少时间,但也总算是把这颗最南边的“钉子”给拔掉了。接下来,他就把矛头转向了英军加查拉防线中段和北段那些星罗棋布的“盒子”阵地。

这些所谓的“盒子”,是英国第八集团军司令里奇中将(奥金莱克在中东司令部坐镇,前线具体由里奇指挥,但这指挥体系有时候也挺乱,奥金莱克经常直接越级指挥,搞得里奇也很头疼)精心设计的。他的想法是,在广阔的沙漠中,与其拉一条漫长而又脆弱的连续防线,不如构筑一系列由铁丝网、雷区、反坦克壕和步兵、炮兵火力点组成的、能够独立作战的环形防御据点,就像一个个坚固的“盒子”一样,互相之间可以提供火力支援,又能各自为战,消耗德军的进攻力量。

这个战术思想,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有点像咱们中国古代的“屯兵据点,以点控面”。可问题是,在沙漠这种开阔地带,面对隆美尔那种以装甲部队高速穿插、分割包围为核心的“闪电战”打法,这种静态的、分散的“盒子”阵地,其固有的弱点也就暴露无遗了。

隆美尔根本就不跟你玩“按部就班、一个一个啃”的游戏!他指挥着他那些刚刚装备了长管75毫米炮的四号f2型坦克(这玩意儿在当时,对付英国的“十字军”和“斯图亚特”坦克,简直就是“降维打击”,一炮一个准,英国坦克兵都管它叫“特别货”),配合着威力巨大的88毫米高射炮(放平了打坦克,那更是所向披靡),根本不理会那些小“盒子”的骚扰,而是集中优势兵力,像一把烧红的尖刀,直接就冲着那些连接各个“盒子”之间的薄弱环节,或者那些看起来比较“软”的“盒子”(比如一些由战斗力较弱的印度部队或南非部队据守的阵地)猛扎!

一旦某个“盒子”被突破,或者“盒子”之间的联系被切断,那这些孤立的据点,就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靶子”,等着被德军的坦克和炮火挨个“敲门”了。意大利的“阿里埃特”装甲师和“的里雅斯特”摩托化师,这次也总算是没太掉链子(可能是在隆美尔的严厉督促和德国“老大哥”的榜样作用下,战斗力比以前稍微强了那么一点点),在德军的指挥下,也参与了对一些英军“盒子”阵地的进攻和包围,虽然主要还是起个“敲边鼓”、“凑人数”的作用,但至少没像以前那样一触即溃,也算是给隆美尔分担了一点压力。

从6月上旬开始,加查拉防线上的各个英军“盒子”阵地,相继告急!德军的坦克集群,像一群饿狼一样,在英军的防线之间来回穿梭,寻找着薄弱环节。一旦发现机会,就立刻发动猛攻,用精准的炮火摧毁英军的反坦克炮,然后坦克就冲上去,用机枪和榴弹扫荡战壕里的步兵。

英军虽然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他们的“十字军”坦克在德国四号坦克面前,简直就是“移动的打火机”,一打就着。通讯线路也经常被德军的炮火炸断,各个“盒子”之间的协同作战根本无从谈起。很多“盒子”阵地,在与外界失去联系、弹尽粮绝之后,只能在绝望中各自为战,最终被德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

像埃尔阿代姆、西迪穆夫塔、奈特斯布里奇这些曾经被英军寄予厚望的“坚固据点”,在德军的凌厉攻势面前,都像纸糊的一样,纷纷失守。英军的整个加查拉防线,如同被蛀空了的堤坝,开始出现全面的、不可逆转的崩塌!第八集团军的指挥体系,也因为前线的接连失利和通讯的混乱,彻底陷入了瘫痪状态,里奇将军根本无法准确掌握战场情况,也无法有效地调动和指挥部队。英军的军心,也随之全面崩溃,很多部队甚至不战自乱,开始向东溃逃。

“图卜鲁格再次陷落”

加查拉防线一崩,图卜鲁格这个刚刚解围了没几个月的“英雄城市”,就又一次赤裸裸地暴露在了隆美尔的兵锋之下。这一次,它的命运,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1942年6月20日,隆美尔指挥着他那支士气如虹、刚刚在加查拉战场上取得了辉煌胜利的德意联军,对图卜鲁格发动了最后的总攻!

与一年前那场旷日持久的围困战不同,这一次,隆美尔的进攻,准备更充分,兵力更集中,战术也更坚决。他吸取了上次强攻失败的教训,不再从多个方向分散兵力,而是将主攻矛头,集中在了图卜鲁格防御体系相对薄弱的东南方向。德国空军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也对图卜鲁格的防御工事和炮兵阵地,进行了极其猛烈的“地毯式”轰炸,为地面部队的进攻,扫清了障碍。

而驻守在图卜鲁格的英联邦守军呢?此时他们的指挥官,已经换成了南非的克洛普少将。他手底下的部队,虽然也号称有三万多人,但大多是些在之前战斗中被打残的二线部队和后勤人员,装备差,士气也低落,根本无法与一年前那些顽强的澳大利亚“沙漠老鼠”们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英军完全低估德军进攻力度、缺乏应变准备,加之兵员配置不佳,使得图卜鲁格这次沦陷几乎成了“心理崩盘式投降”。

战斗的结果,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德军的工兵部队,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迅速在雷区和铁丝网中开辟了通道。紧接着,德军的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就像一群决堤的洪水,从被撕开的缺口中一拥而入,迅速突入图卜鲁格的市区!守军的抵抗,在德军凌厉的攻势面前,几乎是象征性的,很快就被瓦解。

仅仅用了一天多的时间!1942年6月21日,这个曾经让隆美尔头疼了八个多月的“眼中钉”、“肉中刺”——图卜鲁格要塞,就再次落入了德国人之手!超过3万3千名英联邦士兵(主要是南非和英国部队)放下了武器,成为了隆美尔的俘虏!这是自新加坡陷落以来,英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又一次奇耻大辱!

消息传到柏林,希特勒兴奋得差点没从椅子上跳起来!他立刻给隆美尔发去贺电,并当即决定,将这位在北非沙漠中屡创奇迹的“沙漠之狐”,破格提升为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也因此成为了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元帅(当时他只有50岁),也是唯一一位主要依靠在非洲战场的战功而获得元帅权杖的德国将领。这是隆美尔军事生涯的巅峰时刻,也是他个人荣誉的顶点!

而消息传到伦敦,丘吉尔首相正在华盛顿跟罗斯福总统开会,商讨下一步的全球战略呢。当他从助手那里,用颤抖的声音听到“图卜鲁格已经陷落,守军三万余人投降”这个噩耗时,这位一向以强硬和镇定着称的“老狮子”,据说当场就脸色煞白,半天说不出话来,雪茄都差点掉在地上。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这是我整个战争期间,所经历的最沉重的打击之一。”整个英国,也因为图卜鲁格的再次陷落,而陷入了一片震惊、沮丧和愤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