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07章 攻坚狂想曲(第2页)

面对这样一座“铜墙铁壁”般的堡垒,即便是像曼施坦因这样天才的指挥官,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他知道,要想用常规的步兵和坦克去强攻,那无异于是在用鸡蛋去碰石头,只会造成无谓的惨重伤亡。

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德军在技术装备,特别是重型炮兵和空中力量方面的绝对优势,对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体系,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系统性的、毁灭性的“外科手术式”打击!

于是,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曼施坦因调集了他所能调集的一切攻城利器,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外围,布置下了一个由钢铁和火焰组成的“死亡之环”:

空前集中的炮兵力量:德军第11集团军,总共集结了超过600门各种口径的大炮,其中包括了大量150毫米、210毫米甚至240毫米的重型榴弹炮和加农炮。这些火炮,被精心部署在能够覆盖整个塞瓦斯托波尔防御体系的阵地上,其密度之大,在整个二战期间都属罕见。

压倒性的空中支援:德国空军的第4航空舰队(由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上将指挥,这位爷是西班牙内战中“秃鹰军团”的老手,也是俯冲轰炸战术的专家),也将其主力调往克里米亚,为攻城作战提供密集的空中支援。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将对苏军的要塞、炮台和指挥所,进行持续不断的、精确的点名式打击。

骇人听闻的“特种装备”:为了对付那些坚固无比的永备工事和地下掩体,德军甚至从本土,调来了两种堪称是“战争怪兽”的超级攻城武器——600毫米口径的“卡尔”自行臼炮(德军给它起了个外号叫“雷神托尔”),以及那门在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绝后、口径高达800毫米的“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

这些骇人听闻的战争机器,即将在这座黑海堡垒前,上演它们在整个战争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实战首秀”。

在人类战争史上,总有一些武器,因为其超乎想象的尺寸、骇人听闻的威力、以及与其巨大投入不成比例的实际战果,而成为一种近乎传说的存在。“古斯塔夫”巨炮,无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这门由德国着名的克虏伯公司制造的800毫米口径超重型铁道炮,简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钢铁巨兽:

尺寸与重量:全长超过47米,炮管就有32米长,整个炮身(包括炮架和运输车体)重达惊人的1350吨!光是它发射的一枚穿甲弹,就重达7吨,比一辆轻型坦克还要重!

设计初衷:这门巨炮,最初是希特勒为了对付法国那条看似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而下令研制的。然而,还没等它造出来,曼施坦因的“镰割计划”就已经让马奇诺防线成了一个笑话。结果呢?这位“屠龙勇士”,在龙已经被干掉之后,才姗姗来迟,一直被闲置在德国本土的仓库里,成了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存在。

直到塞瓦斯托波尔攻坚战的打响,德国最高统帅部才想起了这个被遗忘了的“大宝贝”,决定把它拉到克里米亚,去对付那些同样坚固的苏联要塞。

恐怖的运输与部署过程:要把这么一个重达1350吨的庞然大物,从德国本土运到数千公里之外的克里米亚前线,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挑战。德军动用了由25节特种火车车厢组成的“运输编队”,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才把它给运到了克里米亚。为了让它能够进入发射阵地,德军的工兵部队,又不得不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外围,冒着苏军的炮火,修建了长达20多公里的双轨铁道!整个巨炮的安装和调试,更是动用了数千名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士兵,耗费了数周的时间。为了保护这个“宝贝疙瘩”,德军还为它配备了专属的发电厂、通信指挥所、以及一支由高射炮兵和步兵组成的轨道防卫部队。震撼的实战表现:在塞瓦斯托波尔攻坚战中,“古斯塔夫”巨炮,总共向着苏军的阵地,发射了48枚重达7吨的炮弹。它的每一次怒吼,都让整个大地为之颤抖。据说,它发射的穿甲弹,曾经成功地击穿了塞瓦斯托波尔北湾海底下一个深达30米的、由厚厚混凝土保护的弹药库,引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爆炸!它也曾对萨普恩高地上的“斯大林”要塞和一些岸防炮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然而,尽管“古斯塔夫”巨炮在视觉和心理上,都造成了极其震撼的效果,但从纯粹的战术角度来看,它的效费比,却是低得可怜。

战术上的“鸡肋”:首先,它的射速极慢,平均每天只能发射几发炮弹。其次,它的精度也不高,很难对付那些点状的小型目标。更重要的是,它的部署和维护,实在是太耗费人力物力了,而且极易受到敌方空军的攻击(好在当时德国空军牢牢掌握着制空权)。相比之下,数百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用更低的成本,却能取得比它更有效、也更精确的打击效果。

因此,在战后的军事史学家眼中,“古斯塔夫”巨炮,更多地被视为一个“技术上的奇迹,战术上的鸡肋”。它所代表的,是那种追求“更大、更强、更变态”的、日耳曼式的技术迷狂,其在战争中的实际作用,远没有它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外形和传说来得那么巨大。

曼施坦因的攻坚艺术

有了“古斯塔夫”巨炮和“卡尔”臼炮这些“大杀器”的助阵,再加上数千门大炮和上千架飞机的支援,曼施泰因终于觉得,自己有了啃下塞瓦斯托波尔这块硬骨头的足够把握。

1942年6月7日,在经历了长达五天的、堪称是二战史上最猛烈的炮火准备和空中轰炸之后,德国第11集团军的总攻,正式开始了!

曼施坦因再次展现了他那炉火纯青的、教科书般的攻坚指挥艺术。他并没有采取那种简单粗暴的、全线平推的“人海战术”,而是精心设计了一套复杂的、多层次的、虚实结合的攻击方案:

北翼佯攻,吸引主力:在总攻开始阶段,他首先命令北翼的部队,对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最坚固的别别克河谷和“高尔基i号”炮台等区域,发动猛烈的试探性进攻。苏军的指挥官彼得罗夫少将,果然上当,将自己手中最精锐的预备队,都调往了北翼,以加强那里的防御。

南翼渗透,暗度陈仓:就在苏军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北翼的时候,曼施泰因却将他真正的主攻矛头,放在了南翼那片地形更复杂、也更难被察觉的山地和峡谷地带。德军的突击工兵和山地步兵,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地渗透到苏军防线的结合部和薄弱环节,用炸药包和火焰喷射器,一个一个地端掉了苏军的火力点和暗堡。

空地协同,精确打击:在整个攻击过程中,德国空军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与地面的炮兵和突击部队,进行了极其密切和有效的配合。空军的联络官,甚至直接配属到了一线的步兵营,用无线电随时引导飞机,对那些最顽固的、阻碍部队前进的苏军火力点,进行精确的“点名式”打击。特别是对于萨普恩高地这个控制着整个城市南部门户的战略要地,以及那些深藏在地下的炮台和指挥所,德军的空地火力,更是进行了反复的、毁灭性的轰炸和炮击。

弹性推进,交替打击:曼施泰因的进攻,并非一成不变的猛冲猛打,而是充满了弹性和节奏感。当一个方向的进攻受阻时,他会立刻将主攻方向转移到另一个更薄弱的环节;当一个部队打得疲惫不堪时,他会立刻投入新的预备队,保持攻击的连续性和压迫感。他尤其强调兵种之间的联动,优先摧毁敌方的指挥所、通讯中心和炮兵阵地,瘫痪其整个防御体系的“神经中枢”。

在德军这种立体化、多维度、而且极其聪明的打击之下,即便是像塞瓦斯托波尔这样坚固的堡垒,也开始逐渐地动摇和崩溃了。经过二十多天艰苦卓绝的、逐个要塞、逐条战壕的血腥争夺,德军终于在6月底,突破了苏军的最后一道防线,冲入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