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14章 被遗忘的战役(第2页)

于是,在12月初的十几天里,战场上反复上演着同样的、血腥的剧本:苏军的坦克和步兵,在付出巨大伤亡后,艰难地攻占了某个村庄或高地;但还没等他们站稳脚跟,德军的装甲预备队,就会在炮火的掩护下,从侧翼杀出,将这股立足未稳的苏军部队重新包围、压缩、歼灭。苏军的替补部队,就这样一波接一波地被投入到这个血肉磨坊之中,但整个战线的突破幅度,依然局限于几公里之内。大量的坦克和人员,都在这种无休止的、毫无意义的反复争夺中,被白白地消耗掉了。

胜利希望破灭(12月中旬)

到了12月中旬,战场的局势,对苏军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利。

德军开始利用苏军进攻部队之间的空隙,进行小规模的反向穿插和包围,将那些过于突出的苏军营、团级单位,一个个地分割、吃掉。

苏军的后勤补给,在冰雪和泥泞中,几乎完全陷入了瘫痪。前线的部队,不仅缺乏弹药,连最基本的粮食和御寒衣物都供应不上。士兵们在饥饿和严寒中,战斗力急剧下降。犹豫和悲观的情绪,开始在部队中蔓延。

德军的炮兵和反坦克手们,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之后,也逐渐适应了苏军的进攻节奏。他们利用有利地形,进行精准的伏击。大量的苏军坦克,不是因为陷入泥潭动弹不得,就是被德军精准的炮火一辆接一辆地击毁或被迫抛弃。勒热夫突出部西侧的原野,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由冰冷的钢铁残骸组成的坦克坟场。

命运的岔口——木星行动流产

在朱可夫最初的战略构想中,“火星行动”只是一个前奏。他原计划,在“火星行动”成功突破德军防线、合围了第九集团军之后,立刻发动一个规模更大、也更具野心的后续计划——“木星行动”。

“木星行动”的核心,是调集强大的装甲兵团,从“火星行动”打开的突破口,向西、向西南方向的斯摩棱斯克和奥廖尔后方,实施一次更大规模的深远突击,意图将整个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全部合围,并迅速压缩其在中线的整体防御。

然而,“火星行动”在勒热夫突出部面前撞得头破血流的残酷现实,迫使苏军总参谋部最终不得不痛苦地承认,以当时苏军的实力,根本无法支撑“木星行动”这样宏大的战略构想。“木星行动”最终从未被付诸实施,它成为了苏联战争史中,一次重要的、也是充满了遗憾的“战略撤案”,一个停留在图纸上的、过于乐观的梦想。

进入1943年初,随着南线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败局已定,“火星行动”的牵制意义也大大降低。在经历了数月的血腥消耗之后,苏军最高统帅部最终在3月份下令,终止了在勒热夫方向的所有进攻行动。苏军部队,在付出了惊人的代价之后,基本退回到了战役开始前的起始阵地,除了付出巨大伤亡代价,一无所获。

此次战役也称第二次勒热夫—塞切夫卡战役,据战后较为保守的统计,在整个“火星行动”期间(1942年11月至1943年3月),苏军的总伤亡人数估计高达33.6万人,其中包括了约15万人阵亡或失踪。此外,还有超过1500辆坦克和装甲车辆在战斗中被击毁或报废。

德军损失:德军第九集团军也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伤亡总数保守估计约为4万至5万人。

“火星行动”从战术和战役层面上看,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但从战略全局来看,它也确实成功地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最精锐的部队(包括莫德尔的第九集团军和大量的装甲预备队)死死地拖在了勒热夫这个“泥潭”之中,使其无法抽调任何兵力南下增援斯大林格勒,为“天王星行动”的成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战略保障。

莫德尔将军在勒热夫的指挥,被后世军事学家视为“防御之艺术”的典范。他所运用的纵深分层布防、预设火力陷阱、以及在关键时刻投入装甲预备队进行快速机动的战术,将德军的防御效能发挥到了极致。此役之后,他获得了希特勒的极大嘉奖,被誉为“东线之盾”和“防御大师”。

而对于朱可夫元帅来说,“火星行动”无疑是他辉煌军事生涯中,一次不愿被提及的惨痛失败。在战后,他极少公开提及“火星行动”,在他的回忆录中,也只是对其进行了简略而又含糊的描述。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他对这次战役的失败,始终耿耿于怀,也反映了其在战术层面上,有时过于依赖“兵力冲击”而忽视后勤与地形的盲点。

朱可夫的战后争议:胜利者,还是“血腥元帅”?

勒热夫战役(包括“火星行动”在内),因为其惊人的伤亡和并未达成主要战略目标的结局,在苏联官方战史中,长期被刻意地边缘化和淡化处理。其原因之一,正是因为这次失败的行动是由朱可夫元帅亲自策划和主导的,这与他那“战无不胜”的“胜利元帅”光辉形象,形成了尴尬的对比。

后世许多苏联及俄罗斯的历史学者,对朱可夫在这次战役中的角色,也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正面评价者认为:他依然是那个战略视野最广的苏联统帅。勒热夫的惨重损失,是为斯大林格勒的伟大胜利所付出的、必要的、也是值得的代价。

批评者则指出:朱可夫在此役中,表现出了对士兵生命的惊人漠视,过于依赖密集的火力和“人海冲锋”来解决问题。他将勒热夫战场,变成了一个冷酷的“军事实验场”。有学者甚至形容朱可夫在勒热夫的战法为:“只要能攻下目标,哪怕是用士兵的尸体堆出来一道通往胜利的梯子。”

在东线战场结束后的波茨坦会议期间,朱可夫元帅与时任盟军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私下交谈。当谈及红军是如何突破德军密集的雷区时,艾森豪威尔好奇地问:“元帅先生,面对如此大面积的雷区,你们的工兵是如何进行排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