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碟中谍(第2页)
德国人的“佐证”:为了让这场戏演得更逼真,蒙塔古甚至还提前做好了“后手”。他告诉扮演“帕姆”的那位女文员,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如果有一个自称是“马丁少校的朋友”或者“银行职员”的陌生人来找她,她必须表现出极度的悲伤和对未婚夫的深切怀念。这,就是为了应对德国情报机构可能进行的“背景调查”。
最后的“致命诱饵”:当然,所有这些,都只是为了一个最终的目的——那就是让德国人相信,“马丁少校”身上携带的那份“最高机密”文件,是千真万确的。这份文件,被小心翼翼地放在一个公文包里,并用一根链子,牢牢地拴在了尸体的手腕上。
公文包里的内容,是整个“肉馅行动”的核心。那是一封由英国帝国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阿奇博尔德·奈爵士,亲笔写给在北非的盟军指挥官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的一封“绝密亲笔信”。信的内容,经过了情报部门和军事高层的反复推敲,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处处陷阱”:
信中,奈爵士“不经意地”透露了盟军下一步在欧洲的主要战略动向:主力将在东地中海发动大规模进攻,目标是希腊(代号“赫斯基行动”的主攻方向)和撒丁岛!而对于那个德国人最担心的西西里岛呢?信中则轻描淡写地提到,那不过是一个为了迷惑敌人而进行的、规模有限的“佯攻”(代号“杂耍行动”),目的是吸引德军的注意力,为在希腊和撒丁岛的真正主攻创造条件。
为了增加这封信的“真实感”,信中还夹杂了一些高级将领之间才会有的、关于人事安排的“小牢骚”和对某些战术细节的“私人看法”,甚至还有一些关于伦敦社交圈的八卦。这种真假掺杂、虚实结合的写法,将极大地降低德国情报分析人员的警惕性。
就这样,一个由尸体、情书、账单和一封精心伪造的“绝密信件”组成的、足以改变战争走向的“致命包裹”,准备就绪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或者说,只欠一艘能把这个“特殊包裹”神不知鬼不觉地送到指定地点的潜艇。
“马丁少校”的尸体,被小心翼翼地装进了一个特制的、外形像个大号鱼雷的、装满了干冰的密封金属罐里。这个金属罐,被伪装成了“气象观测设备”,秘密地运上了一艘英国皇家海军的潜艇——“炽天使”号。
“炽天使”号潜艇,在夜色的掩护下,悄然驶离苏格兰的港口,开始了它那段充满了诡异和紧张的“死亡快递”之旅。潜艇上的官兵们,只知道他们运送的是一件“最高机密的特殊设备”,却没人知道,那个冰冷的金属罐里,躺着的是一具将要欺骗整个第三帝国的尸体。
经过数日的潜航,1943年4月30日清晨,天色微明。“炽天使”号潜艇,悄悄地浮上了西班牙西南部韦尔瓦港附近的海面。这里,是蒙塔古和查姆斯利精心选择的“抛尸”地点。因为他们知道,西班牙虽然名义上中立,但其南部的海岸,遍布着德国“阿勃维尔”(德国军事情报局)的眼线。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位极其活跃、也极其渴望“立功”的德国高级间谍,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把任何有价值的情报,第一时间送到柏林。
蒙塔古和查姆斯利亲自监督了“抛尸”的全过程。他们打开金属罐,给“马丁少校”的尸体穿上救生衣,把那个拴着公文包的手腕,小心翼翼地搭在胸前。然后,在念了一段简短的悼词之后,他们轻轻地将这具“人造军官”,推进了冰冷的大西洋。
海浪,载着“马丁少校”和那个关系着数十万盟军士兵生命的公文包,缓缓地向着西班牙的海岸漂去。
几个小时之后,“马丁少校”的尸体,被一位当地的西班牙渔夫发现。西班牙当局很快就接管了尸体和那个神秘的公文包。
接下来的几天,一场由英国情报部门在幕后精心导演的“外交大戏”,正式上演了。英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在得知“一位英军少校的尸体被发现”之后,立刻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和紧张”。他们接二连三地向西班牙外交部发出照会,言辞恳切地要求西班牙方面,必须“出于人道主义和国际法准则”,尽快归还“马丁少校”的遗体及其所有“私人遗物”,特别是那个“装有重要私人信件”的公文包!他们越是表现得“急于要回”,就越能让西班牙人和德国人相信,这个公文包里,一定藏着什么天大的秘密!
而西班牙当局呢?他们夹在英国和德国之间,也是左右为难。最终,在德国间谍的强大压力和“利益诱惑”之下,西班牙的海军情报部门,在归还公文包之前,偷偷地将里面的信件取了出来,用特殊的方法(据说是在不破坏信封封蜡的情况下,用一根极细的探针将信纸卷出),取出了信件,并用高速相机将其拍了下来。
这些照片,立刻被德国驻西班牙大使馆的间谍们,如获至宝地送往了柏林,直接呈交给了“阿勃维尔”和元首的最高统帅部。
整个情报的传递过程,都在蒙塔古和查姆斯利的精密控制和暗中监视之下。他们就像两个在幕后操纵着木偶的提线师,冷静地看着他们精心设计的“剧本”,一步步地变成现实。
当那份从西班牙传回来的、关于“马丁少校”的绝密情报,摆在柏林的办公桌上时,德国的情报分析人员们,一开始也保持着职业性的警惕。
但“肉馅行动”实在是太成功了,每一个细节都无懈可击。“阿勃维尔”的情报专家们,在经过了一番仔细的分析和研判之后,得出了结论:这份情报,是“真实可靠”的!
为了万无一失,他们甚至还启动了潜伏在伦敦的间谍网络,去核实“威廉·马丁少校”这个人的真实性。结果呢?德国间谍果然找到了“马丁少校”在伦敦的住址(当然是假的),甚至还找到了他那位正在银行工作的、悲痛欲绝的“未婚妻帕姆”(由mi5的女文员扮演)。当“帕姆”在“银行客户经理”(由德国间谍假扮)面前,声泪俱下地回忆着她与“未婚夫”的甜蜜过往,并拿出了那张订婚戒指的发票时,德国人最后一丝的怀疑,也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