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37章 闪击奥廖尔(第2页)

北翼:由西方面军左翼发起主攻,集团军司令为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上将,其中先锋部队是由伊万·巴格拉米扬中将指挥的第11近卫集团军,兵力约15万人、300余辆坦克,从北向南直插突出部根部的卡拉切夫方向,旨在切断德军南北补给联络线。

东翼:由布良斯克方面军发动正面突击,由马克西姆·波波夫上将指挥,承担从正东方向进行持续挤压的任务。该方面军下辖3个集团军,总兵力约20万人、约400辆坦克与自行火炮,目标是将德军压缩在突出部内,迫其缩线固守,为南北夹击制造有利条件。

南翼:则由刚刚在库尔斯克防御战中打出赫赫威名的中央方面军发起,由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上将担任司令。罗科索夫斯基此役调动了第13集团军、第48集团军、第70集团军等主力部队,总兵力约25万人,配属近700辆t-34中型坦克与su-76火炮,从南向北实施钳形推进,目标是与北翼部队在奥廖尔市郊实现合围。

三大方面军总体协同投入兵力逾60万人、约1500辆坦克和突击炮、超过1.5万门各型火炮,再辅以航空兵上千架次的火力支援——这是苏军继斯大林格勒后又一次大纵深、多集团联合作战的战略范例。

7月12日,凌晨。

就在普罗霍罗夫卡那场史诗级坦克对决爆发的同一天,在奥廖尔突出部的北翼,战斗率先打响。

西方面军司令索科洛夫斯基大将,将其最锋利的矛头——由伊万·巴格拉米扬将军指挥的第11近卫集团军,作为北线的突击先锋。

巴格拉米扬,这位亚美尼亚裔的苏军将领,以其冷静、果敢和富于创造性的战术而闻名。他没有采用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打法。在凌晨密集的炮火准备之后,他祭出了一套他称之为“跳跃式火力压制”的战术。

苏军的炮火没有一味地猛轰前沿阵地,而是分为几个波次:第一波,集中火力精确打击德军的炮兵阵地和指挥所,先打掉对方的“眼睛”和“嘴巴”;第二波,炮火向前延伸,为步兵冲击扫清障碍;当步兵成功突破第一道防线后,第三波,坦克集群才在炮火的再次掩护下,高速跟进,扩大突破口。

这一套组合拳打得德军措手不及。德军的防御兵力配置过于靠前,一线阵地在苏军的饱和攻击下迅速瓦解,而后方的预备队由于指挥中断和苏军炮火的封锁,调动严重迟滞。

第11近卫集团军的重点突击方向,直指卡拉切夫一线,意图非常明显——像一把快刀,斜插进奥廖尔突出部的西北角,切断德军南北两翼的横向补给通道。

德军的抵抗异常顽强,尤其是第5装甲师,他们利用地形反复组织反击。但在巴格拉米扬凌厉而有序的攻势面前,这种抵抗显得杯水车薪。在短短5天之内,苏军北线部队就成功向南推进了超过25公里,迫使德军第46步兵师和第5装甲师狼狈后撤。

北线的“快刀”战术取得了成功,它不仅撕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更像一个楔子,狠狠地钉入了德军的防御体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如果说巴格拉米扬的北线攻势是锋利的快刀,那么在突出部东缘,由马基恩·波波夫将军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则更像是一把沉重的钝刀。

7月13日,在北线取得突破的第二天,波波夫的方面军发起了主攻。他的战术,没有北线那么多的花巧,却充满了俄国军队最原始、也最令人生畏的力量——压倒性的火炮和无穷无尽的步兵。

数十万苏军士兵,在震耳欲聋的炮火掩护下,向着德军在苏霍多里至米岑斯克一线的坚固阵地,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这里的战斗,没有快速的穿插和机动,只有最残酷的堑壕对峙和阵地争夺战。

德军的第293和第292步兵师,在这里展现了惊人的防御韧性。他们依托早已修筑好的永备工事和雷区,用机枪、迫击炮和反坦克炮,疯狂地收割着苏军进攻部队的生命。每一米阵地,都要用鲜血来浸泡。

从战术上看,波波夫的进展极为缓慢,伤亡也相当巨大。然而,从战略层面看,他的“钝刀战术”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正是由于他从正面施加的巨大压力,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施密特上将被迫将手中本就捉襟见肘的预备队,不断地投入到东线这个“无底洞”里。波波夫的部队,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牢牢地吸住了德军的主力兵团,使其无法抽身去增援更为危急的北线和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