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攻守易形(第3页)
经过数日徒劳的尝试,曼施坦因的反击计划,在付出了一定的损失后,宣告彻底失败。
8月20日,曼施坦因怀着沉重的心情,向“狼穴”的希特勒发报,请求批准哈尔科夫的守军,在被完全包围之前,进行有序撤退。
希特勒,这位一向严禁后退的元首,在电话里咆哮、怒骂,但最终,在冰冷的现实面前,他还是退缩了。8月22日,他以一种不情愿的沉默,默许了曼施坦因的请求。
得到批准后,德军在8月22日夜间,趁着夜色和暴雨的掩护,开始悄悄地放弃城区,向西南方向突围。
1943年8月23日清晨,当苏军第53集团军和第89步兵师的士兵小心翼翼地进入哈尔科夫市中心时,他们发现城市已经是一片死寂。德军,已经跑了。
哈尔科夫,这座乌克兰的东部门户,在经历了第四次惨烈的争夺后,终于永久地回到了苏联的版图。
至此,从7月5日德军发动“堡垒行动”开始,到8月23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为止,历时50天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宣告结束。
曼施坦因元帅在给最高统帅部的报告中,用一句话总结了这场失败的后果:“随着哈尔科夫的失守,整个顿巴斯工业区的门户,已经向敌人敞开。”
这场胜利的代价是高昂的。据战后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库尔斯克战役期间(含德军进攻和苏军反攻),苏军伤亡总数高达86万人,其中阵亡超过25万,损失坦克约6000辆,作战飞机1600余架。德军方面,投入的90万兵力,损失超过20万,其中阵亡约5万人,损失坦克超过1500辆,飞机1600余架。
而德军官方战报和多方研究估计,德军在整个库尔斯克战役期间,总共损失兵力约20–25万人,其中阵亡和失踪约5万人,负伤或被俘约15–20万人;坦克和突击炮约损失1500–1800辆,作战飞机约损失1500余架。
对于德军最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库尔斯克是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虽然从战术交换比上看,一个德国坦克王牌,往往能击毁十几辆甚至更多的t-34,但这种战术上的胜利,已经完全无法带来战略上的胜利。被寄予厚望的“豹”式坦克和“费迪南德”重型坦克歼击车,在仓促上阵的情况下,虽然偶有亮眼表现,但其暴露出的诸多机械问题和数量上的劣势,让它们根本没有起到扭转战局的实质性作用。
从全局来看,库尔斯克战役德军的失败,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兵力和资源的枯竭与不足。
战前,希特勒在是否要发起这场攻势的问题上,一直反复犹豫,几次推迟开战时间,既想夺回东线主动权,又害怕再度消耗殆尽的装甲力量。结果,这种摇摆和拖延,恰恰给了苏军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在这几个月里,苏联通过极其庞大的情报网络,已经几乎完全掌握了德国的意图和兵力部署。斯大林、朱可夫、瓦图京们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情报,拥有了充分准备的条件。于是,苏军在库尔斯克周围修筑了深达数百公里、纵深多层的防御体系,堆积了堪比凡尔登的火炮、坦克和人力资源。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德军就在与一个准备充分、兵力几乎无限的对手较量。
相比之下,德国已经被近两年的东线拉锯战彻底透支:
人力储备严重不足,再也无法迅速填补伤亡的空缺。
战车和飞机虽先进,但数量有限且无法快速补充。
部队的战斗意志,随着一轮又一轮的消耗,已不复从前。
而更要命的是,德国最害怕的局面——两线作战,终于还是到来了。
“哈士奇行动”在西西里登陆成功,迫使希特勒不得不从东线抽调宝贵的精锐部队南下救火,进一步削弱了本就紧绷的战线。而此时,美国的工业能力已经达到新的巅峰:坦克、军舰、飞机、火炮、子弹、燃油,源源不断地从美国本土驶向各条战线。面对这种几乎无限的物资支援,德国的战争潜力显得愈发渺小。
同时,经过两年多极其惨烈的洗礼,苏军已经在兵员素质、战术水平和指挥协同方面显着提升。虽然他们的综合作战能力仍未完全超越德军巅峰时期的水准,但此时的德国,早已不是当年横扫东欧的那个陆军强国,而是一头正在失血、疲惫不堪的巨兽。
可以说,从库尔斯克战役之后,战争的天平已不可逆转地倒向了盟军。纳粹德国的失败,不再是“是否会发生”的问题,而只是“何时彻底崩溃”的时间问题。
哈尔科夫的红旗,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更宏伟阶段的开始。在庆祝胜利的会议上,斯大林命令朱可夫、瓦图京和科涅夫,立即重新整编部队,不得休整。
他的手指,从哈尔科夫,一路向西划去,最终停在了乌克兰中部那条宽阔的、奔腾不息的大河上——第聂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