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40章 强渡第聂伯河(第2页)

在广袤的乌克兰平原上,战线被迅速拉长。德军多个师在波尔塔瓦至日托米尔一线,被苏军的快速穿插打乱了建制,失去了组织能力,成群结队地向西溃逃。而苏军的后勤,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由于道路稀少且遭到严重破坏,他们不得不大量依靠传统的马拉补给,以及缴获德军的物资,来维持自己闪电般的推进速度。

当德军的残兵败将,终于筋疲力尽地撤到第聂伯河东岸时,他们抬头望向这条宽阔的大河,心中五味杂陈。

第聂伯河,乌克兰的母亲河。它河面宽阔,平均宽度达到300至500米,水流湍急,深度巨大。更为重要的是,其西岸(德军防御方)普遍是高耸的、难以攀登的陡岸,而东岸(苏军进攻方)则相对平缓。这简直就是一道上帝赐予的、完美的天然防线。

希特勒对这条防线,寄予了厚望。他下令,要沿着第聂伯河西岸,构筑一道绵延1400公里的、坚不可摧的防线,并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东方堡垒”。按照计划,这条防线将密布钢筋混凝土的碉堡、纵横交错的反坦克壕、以及数以百万计的地雷。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由于撤退仓促,德军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完成这个宏伟的计划。负责构筑工事的“托特组织”和工兵部队,严重缺乏建筑材料和劳动力。当德军主力撤到河边时,他们惊恐地发现,所谓的“东方堡垒”,大部分地段还停留在图纸上,实际完工率,普遍不足60%。许多地方,仅仅是挖掘了一些简易的战壕而已。

曼施坦因紧急将他手中残存的兵力,沿着河岸展开。第4装甲集团军负责防守最重要的北段,即基辅以北的区域;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负责中段的克列缅丘格至卡尼夫一线;南段的防守则相对薄弱。

此时,德军高层内部的战略分歧,也达到了顶点。

曼施坦因,作为一名现实的军事家,主张“灵活防御”。他认为,不应该在漫长的河岸线上平均分配兵力,而是应该集中装甲预备队,在苏军渡河时,待其立足未稳,发动致命的反击。为此,可以适时地放弃一些次要的桥头堡。

而希特勒,则依旧沉浸在他那套僵化的“寸土不让”的幻想里。他严令曼施坦因:“不许放弃任何一个桥头堡!必须死守在河的东岸!”

这种指挥上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前线部队的调度混乱和战略目标的模糊不清。德军士兵们不知道,他们究竟是为了死守脚下的土地,还是为了给后方的反击争取时间。这个巨大的“东方堡垒”,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了一片流沙之上。

在德军为如何防守而争吵不休时,苏联最高统帅部,已经为如何进攻,制定好了周密的计划。

苏军计划的核心,就是一个字——“快”。他们决心,不给德军任何喘息和重组的机会,要在德军刚刚退到河边、阵脚未稳之际,立刻从多个地点,同时发起强渡。

为了突破这道防线,苏联集结了四个方面军的庞大兵力,分别承担不同方向的主攻与辅助任务:

首先是沃罗涅日方面军,由尼古拉·瓦图京上将指挥。该方面军部署在第聂伯河北岸中北段,兵力约68万人,拥有11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它的作战任务十分明确:在基辅正面及北翼建立最重要的桥头堡,并以基辅为突破方向发起主攻。瓦图京被赋予战略重任:必须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夺取桥头堡,为后续解放基辅和乌克兰西北部提供立足点。

与其相邻的草原方面军,由伊万·科涅夫上将指挥。该方面军拥有约55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近900辆。科涅夫的部队承担在克列缅丘格—佩列亚斯拉夫一线进行正面强攻的任务,力争在纵深最广阔、地势最有利的区域建立坚固的桥头堡。草原方面军的渡河行动同样是主攻方向之一,其目标不仅在于直接向乌克兰腹地推进,也要与沃罗涅日方面军形成对基辅的钳形压力。

在南翼,西南方面军由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上将指挥。该方面军兵力约48万人,拥有约6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马利诺夫斯基的任务属于辅助性强攻: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扎波罗热地区发动进攻,牵制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的注意力,迫使德军将有限的预备队投入南部防线,从而削弱基辅和克列缅丘格防区的抵抗能力。最南端的南方面军,由费奥多尔·托尔布欣上将指挥,兵力约43万人,配属近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托尔布欣的部队任务同样属于辅助进攻,但意义重大:不仅要固着德军南翼部队,还要为后续进攻克里米亚北入口做准备。南方面军在扎波罗热—第聂伯河下游实施的渡河战斗,将形成对德军防御体系的纵深牵制。

总体而言,四个方面军的部署体现了苏军对全线战役连续性和多点压力的重视。主攻方向明确集中在基辅和克列缅丘格区域,力争在那里打出突破口,解放基辅并夺取第聂伯河北岸制高点。辅助方向则分别在第聂伯河中下游,牵制德军南翼,迫使曼施坦因无法集中足够兵力应对任何一个方向的主攻。

这场强渡作战,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跨河进攻。四个方面军总计约恐怖的270万人的兵力、超过2800辆坦克和2.2门左右的各种火炮,以及数千架航空兵集群,构成了对第聂伯河防线的“立体打击”。红军的作战指导思想很清晰:在德军尚未完成工事、兵力尚未重整时,迅速推进,不让其获得重新固守乌克兰的机会。

为了解决渡河工具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工兵部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在后方紧急征集了超过3000艘渔船、农用船,以及大量的橡皮艇、木筏。同时,后方的工厂也在日夜赶工,制造标准化的浮桥材料。这些渡河工具,通过大量的夜间运输和巧妙的伪装,被秘密地运送到了第聂伯河东岸的隐蔽集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