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41章 将帅失和(第3页)

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苏军的步兵和坦克,从多个方向,对德军的突出部,发起了向心攻击。德军的侧翼,在苏军的猛攻下,迅速崩溃。

曼施坦因的反应,依旧神速。在意识到无法守住日托米尔后,他果断下令,全线向西,后撤至更为有利的捷尔诺波尔—别尔季切夫一线,试图建立新的防线。

到12月10日前后,连接基辅与日托米尔的交通线,再度被苏军牢牢控制。

此时,乌克兰的严冬,终于降临。鹅毛大雪,封锁了所有的道路。德军的撤退,在暴雪中,变成了一场灾难。大量的车辆、火炮和装备,因为燃料耗尽或陷入雪地,被迫遗弃。而苏军,则利用他们更适应严寒气候的铁路和传统的马拉雪橇,接力运输补给,对德军展开了不依不饶的追击。

12月底,苏军再次收复日托米尔。曼施坦因那场一度让世界为之侧目的冬季反击,最终以失败告终。德军,彻底失去了恢复基辅战线的能力。

12月23日,随着德军被彻底赶出日托米尔地区,苏军宣布,旨在解放基辅及其周边地区的乌克兰冬季攻势,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从强渡第聂伯河开始,到粉碎德军的冬季反扑,历时近五个月的第聂伯河会战,全线告终。

在这场被后世称为“第聂伯河会战”的史诗级攻势中,苏德双方都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据战后多方统计(包括苏军总参谋部战史、德军东线作战记录及研究学者的修正数据),从1943年8月下旬哈尔科夫失守后开始的战略追击,到当年12月下旬第聂伯河沿线战线逐步稳定,双方累计伤亡人数接近170万。

苏军方面,自8月26日发起全面追击开始,至12月23日前后各桥头堡基本巩固,付出了约120万人伤亡的惊人代价。其中,阵亡和失踪约28.5万至30万人,受伤超过90万人。如此高昂的牺牲,既来自于数百公里长的连续进攻、极为复杂的强渡作战,也源于德军在退却途中持续组织的顽强反击和空中打击。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损失大约在2400至2800辆之间,作战飞机损失也达到1500余架。

德军方面,虽然作战规模和兵力较苏军为少,但在漫长的撤退与防御战中,亦遭受了重创。全线总伤亡约45万至50万人,其中阵亡和失踪约13万至15万人,另有30万余人受伤或因疾病退出战斗,约3.5万至5万人被俘。德军的装甲部队同样损失惨重,共计损毁坦克、突击炮约1400至1600辆,损失各型飞机约1200架。

这一轮持续近四个月的大决战,是东线战争规模最大、烈度最高的跨河作战,也是1943年苏军战略转折中最重要的胜利之一。尽管苏军为此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血的代价,但他们最终在第聂伯河西岸,构筑起了长达数百公里的桥头堡,彻底粉碎了德军“东方堡垒”的防御幻想,并为后续解放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奠定了战略基础。

这场胜利的战略影响,是决定性的。德军,再也无力在乌克兰东部,发动任何有威胁的主动进攻。而苏军,则为即将在1944年发动的、旨在解放整个白俄罗斯和克里米亚的更大规模总攻,创造了完美的条件。

在“狼穴”,希特勒与曼施坦因的矛盾,也达到了顶点。希特勒将反击失败的责任,全部归咎于曼施坦因,指责他“缺乏战斗到底的意志”。而精疲力竭的曼施坦因,则提出了辞职,但未获批准。这对将帅之间的信任,已经荡然无存。

在莫斯科,斯大林在听取了朱可夫关于战役的汇报后,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冬雪会把他们冻死在乌克兰,也会把他们的命运,彻底冻结。”

苏军的进攻,自然没有因为严冬而停止。但在前线的士兵们于冰天雪地中奋战的同时,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激烈和重要的战斗,正在几千公里外,悄然展开。

1943年11月底,就在曼施坦因的反击还在进行之时,在埃及首都开罗,三位国家领导人——中国国民政府委员长蒋介石、美国的罗斯福和英国的丘吉尔,举行了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在温暖的会议室里,这些政客们在谈判桌上的交锋,其激烈程度,一点也不比战场上的炮火逊色。

那么,在这次着名的开罗会议上,三位领导人都谈了些什么呢?他们又将如何规划一个全新的、战后的世界格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