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43章 第二战场的抉择(第2页)

这个宣示,如同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在场的所有人。丘吉尔的脸上,露出了显而易见的意外之色,他显然没有料到斯大林会在此刻、以此种方式,做出如此重大的让步。而罗斯福总统,则几乎是喜形于色,他深感鼓舞。要知道,自珍珠港事件以来,如何能将苏联这个陆上巨兽,拉入对日作战的远东战场,以分担美军的巨大压力,一直是美国政府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如今,这个他们梦寐以求的承诺,竟然由斯大林主动地、公开地提了出来。

罗斯福当即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感谢。在座的所有人都明白,这是斯大林一次极其高超的策略运用。他用一个未来在远东的战争承诺,来交换美国在当下欧洲战场上更坚定的支持。这是一笔对罗斯福而言,极具诱惑力的交易。

果然,在此利好刺激下,罗斯福的态度变得更加坚决,而刚刚还在长篇大论的丘吉尔,一时语塞。

斯大林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他立刻趁热打铁,将矛头再次对准丘吉尔,用一种近乎质问的语气,追问他对在法国登陆的真实看法。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英美不能按时在西欧发动进攻,那么苏联将不得不同德国人单独作战更长的时间。”这句话的分量极重,它不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巧妙地暗示:苏联已经独自浴血奋战了近三年,现在,是考验盟友诚意的时候了。

会议的气氛,一度因此变得相当紧张。为了缓和局面,罗斯福和丘吉尔随后巧妙地转移了话题,开始讨论关于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命运问题。并且,在当天,他们还举行了一个庄重的仪式,由丘吉尔代表英国国王,向斯大林正式赠送了一把精美绝伦的“斯大林格勒宝剑”,以表彰苏联军民在那场史诗战役中表现出的英勇。

仪式本应庄严隆重,结果发生了一点小插曲:剑盒打开时,剑身竟然差点掉了出来。罗斯福看着这一幕,忍不住笑着打趣:“仗还没打,剑就自己出鞘了。”周围的人跟着一阵哄笑,紧张气氛缓解了不少。斯大林接过宝剑时,先是微微颔首,然后抬起手,轻轻吻了吻剑锋,表情冷峻中带着一种沉默的骄傲。

尽管首日的会谈在紧张的气氛中结束,但通过斯大林抛出的这张“王牌”,以及罗斯福的积极协调,三巨头至少在原则上,同意了1944年春天在法国北部登陆的计划框架。然而,所有人都看得出来,丘吉尔的疑虑,并未完全消除。这位固执的“老狮子”,打算在接下来的会议中,继续为他的地中海战略,做最后的争取。

但凭心而论,法国和巴尔干这两个地方哪个地方最适合登陆呢?毫无疑问是法国。原因很简单:法国沿海地势相对平坦,利于集结和推进,而且离英国非常近就隔着几十公里的英吉利海峡,而巴尔干半岛全是山地丘陵,易守难攻,最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部队作战。丘吉尔其实也是心知肚明的,他从来没急着要第二战场尽快开打。别忘了,英国和苏联在战前都是视对方为死敌的,对他来说,苏联和德国最好再多打一阵,互相消耗到筋疲力尽。用丘吉尔自己的冷嘲热讽来说,就是:“最好的战争结果,一个进了太平间,另一个躺在担架上呻吟。”

11月29日:霸王行动的激烈交锋

如果说第一天的会议还算彬彬有礼,那么第二天的交锋,则充满了火药味。

上午,三国最高统帅和参谋长们举行了联合军事会议。美国参谋长马歇尔将军,详细阐述了“霸王行动”的作战方案、所需的兵力和登陆艇准备情况。

斯大林在会上,展现了他作为最高统帅的另一面——对细节的惊人把控。他紧紧抓住一个关键问题不放,向美英将领发问:“‘霸王行动’的总指挥官,确定了吗?具体是哪一天登陆?”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像一根针,精准地刺中了美英双方的痛处。因为在当时,他们确实还没有最终确定登陆的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直到12月才被正式任命)。斯大林的质问,让在场的美英将领们哑口无言。他言下之意很明确:如果连指挥官都定不下来,你们如何向我证明,你们对这个计划是认真的?

面对斯大林的步步紧逼,丘吉尔的参谋总长艾伦·布鲁克,只能含糊地表示,人选很快就会确定。为了进一步给美英施压,斯大林随即做出了另一个郑重承诺:为了保证“霸王行动”的成功,当盟军在西线登陆的同一时期,苏联红军,将在东线发动一次规模空前的大规模攻势,以确保德军东线的主力,无法被抽调去西线(这就是后来的“巴格拉季昂行动”)。

这个承诺,对于美英将领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这意味着,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将不会面临德军的全部力量。军事层面的共识,至此基本形成。但真正的决断,还需要在下午的政治首脑会议上,由三巨头亲自拍板。而丘吉尔,显然还没有死心。

下午4点,第二次全体会议。这场会议,成为了整个德黑兰会议期间,最激烈、也最具戏剧性的一场交锋。

丘吉尔,依然在不遗余力地推销他的“地中海战略”。他描绘了一幅宏大的蓝图:盟军在夺取罗马之后,可以继续向北推进,甚至从亚得里亚海登陆巴尔干,直插多瑙河流域。在他看来,这些行动,与“霸王行动”不仅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这番长篇大论,彻底激怒了已经失去耐心的斯大林。

斯大林当即对丘吉尔,展开了一场咄咄逼人的“审问”。据当时在场的英国外交次官亚历山大·卡多根在日记中记录,斯大林几乎是在享受这个过程。他带着一丝嘲讽的口吻问丘吉尔:“我完全不明白,首相阁下,您在1919年(干涉俄国内战)的时候,是那么热衷于出兵,现在怎么反而变得不积极了呢?难道是上了年纪的缘故?”他甚至还尖锐地问道:“英国现在到底有多少个师在同德军作战?你们驻扎在印度的200万大军,又都在干些什么?”

这一连串带刺的问题,像鞭子一样,抽在丘吉尔的脸上,让他颇为难堪。但为了维持联盟的表面和气,丘吉尔:(苦笑)元帅提的是往事了。当年局势不同……(丘吉尔面对斯大林翻旧账式的调侃),只能尴尬应对他只能勉强以玩笑的态度,敷衍了过去。

见丘吉尔还在回避重点,斯大林索性撕下了所有的伪装,单刀直入地问道:“我想知道,英国方面,对‘霸王行动’,是否真正有信心?还是说,你们仅仅是为了让我们苏联安心,而在这里口头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