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世界的重新洗牌(第2页)
当他乘坐专列,缓缓驶离德黑兰,返回莫斯科的路上,他那张一向不苟言笑的脸上,想必是露出了真正满意的笑容。他心里非常清楚:战后的东欧,已经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而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也已近在眼前。
美国:未来的“老板”(但也要承担最多的责任)
如果说斯大林是德黑兰会议上最大的“实利”获得者,那么罗斯福领导的美国,则是最大的“势利”赢家。他所获得的,不是一城一池的土地,而是对未来整个世界格局的主导权。
罗斯福的收获,同样是极其丰厚的:
第一,他成功地将苏联,牢牢地捆绑在了战后的国际合作体系之中。 他让斯大林认可了联合国的雏形,以及“四大国”共治的框架。这对于避免战后世界重回各国各自为政、纷争不断的旧秩序,至关重要。通过这个框架,美国作为最强大的国家,其全球领导地位,也得到了法理上的确认。
第二,他获得了苏联对日作战的宝贵承诺。 虽然这个承诺附带了诸多条件,但斯大林的亲口表态,让罗斯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这意味着,在欧洲战事结束后,美国将不必独自面对日本的“本土决战”,苏联红军的百万雄师,将极大地分担美军的压力,从而挽救无数美国年轻人的生命。
第三,他成功地在美、英、苏三巨头之间,扮演了“调停者”和“仲裁者”的角色。 在德黑兰,罗斯福多次巧妙地绕开丘吉尔,与斯大林进行私下会晤,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私人互信”。他既满足了斯大林在第二战场上的核心诉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丘吉尔对大英帝国利益的担忧。通过这种方式,他成功地将英、苏这两个利益诉求截然不同的国家,都纳入了由他主导的战略轨道之中。
第四,他终于将多次被推迟的诺曼底登陆计划,以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彻底定了下来。 这不仅履行了他对斯大林的承诺,也向美国国内的民众表明:美国,才是领导整个盟军,打赢欧洲战争的核心力量。
当然,巨大的收获,也意味着巨大的责任和代价。罗斯福非常清楚,在这场世界性的大博弈里,美国将来得挑最重的担子。
军事上,美国将要承担横渡英吉利海峡,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风险最高的两栖登陆作战的绝大部分领导责任和物资供应。
经济上,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也需要美国用马歇尔计划那样的巨大投入,来进行重建。
政治上,美国在未来,也不得不亲自去处理,因苏联在东欧的扩张,而带来的一系列棘手问题和潜在冲突。
但对于罗斯福而言,在这一刻,所有的代价,都是值得的。他的心态很明确:“只要能够联合所有的力量,快速地打赢轴心国,那么,美国,就能够在战后的世界,主导全球新秩序的建立。”
英国:最“憋屈”的赢家
如果要给三巨头在德黑兰的“会议满意度”,排一个名次,那么丘吉尔领导的英国,无疑是最“憋屈”的那一个。他虽然也坐在胜利者的席位上,但那种感觉,更像是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中,眼睁睁地看着属于自己的那份主菜,被别人分走了一大半。
他本来是想:
将他心心念念的“地中海战略”,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让盟军的优先攻击方向,放在南欧和巴尔干。
在波兰问题上,为设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争取到一个更有利的方案,以维护英国的道义和声望。
继续维持英国在地中海、中东乃至全球的传统影响力和殖民帝国利益。
结果却是:
“诺曼底登陆”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既定方针,他那套关于巴尔干“软肋”的理论,被罗斯福和斯大林,联手直接否决。
波兰问题,基本上是按照苏联的意愿来划分的。他虽然做了一些象征性的抗辩,但在苏联红军强大的军事现实面前,显得毫无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