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72章 巴格拉季昂行动(第2页)

在德黑兰会议的时候斯大林就跟英美盟军承诺,只要英美盟军在法国一登陆,那苏联红军将在东线牵制德军,让德军无法从东线抽调兵力到西线,从而配合英美登陆作战。

那问题是,打哪呢?

1944年春夏之交,克里姆林宫里,烟雾缭绕。斯大林和他手下最顶尖的元帅们——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等人,正围着巨大的地图,精心擘画着即将到来的夏季攻势。

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战役策划,这是一场决定苏联,乃至整个世界命运的战略推演。摆在他们面前的,有四个主要的进攻方案,每一个,都可能将战争引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方案一:南下巴尔干。从乌克兰南部出发,像一把利刃,穿越喀尔巴阡山脉,直插罗马尼亚和巴尔干半岛。目标:夺取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那是德国战争机器的“命根子”),顺便把巴尔干那几个德国的仆从国给“解放”了。

这个方案,听起来很诱人,但风险也极大。斯大林和朱可夫一合计,这玩法太浪了,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战线拉得太长,补给跟不上,侧翼还容易被德国人反包围。否决!

方案二:西乌克兰突击。这是方案一的变种,主攻方向放在西乌克兰,目标是切断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联系,然后一路向北,打到波罗的海,把德国人包个更大的饺子。

这个方案,还是那个老问题,太贪心,战线拉得太长,风险不可控。而且,德军在乌克兰南部的装甲部队,都是精锐,硬碰硬划不来。再次否决!

方案三:硬啃波罗的海。主攻方向放在北方,目标是解放波罗的海三国,然后直取东普鲁士的老巢——柯尼斯堡。

这个方案,听起来很直接。但问题是,德国人在那儿修了着名的“豹线”防御工事,跟个铁王八一样,到处是碉堡、雷区和要塞。硬啃这块骨头,肯定要崩掉满嘴牙,伤亡太大,不划算。继续否决!

方案四:中路突破,直捣白俄罗斯。这个方案的核心,是把主攻方向,放在德军战线中部的白俄罗斯。这里,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向东突出的“阳台”,地形虽然有沼泽,但德军的防御相对薄弱,兵力也分散。

苏军的计划是:用南北两支巨大的铁钳,同时发动钳形攻势,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会师,把整个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这支拥有近百万兵力的庞大集团,一口吞下,包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大饺子!

经过反复推演,斯大林和他的元帅们一致认为,这第四个方案,是风险最小、收益最大、也最稳妥的“唯一安全选项”。这简直就是送到嘴边的一块肥肉啊!

1944年5月底,计划最终敲定。这次将决定战争命运的史诗级行动,被赋予了一个响亮的代号——“巴格拉季昂”。

这个名字,来源于俄国历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彼得·巴格拉季昂亲王。他是在1812年抵抗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一位名将。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次行动,其寓意不言而喻。

而行动发起的日子,更是经过了精心的挑选——6月22日。

大家还记得这个日子吗?三年前,1941年的6月22日,正是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悍然入侵苏联的日子。

现在,整整三年之后,苏联人选择在同一个日子,发动一场规模空前的反攻。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军事巧合了,其意思不言而喻。

一场决定世界命运的史诗级战役,自然是由当时苏德双方最顶尖、最富经验的将领们来指挥。咱们先看苏联红军这边,那简直是排出了一套“全明星梦之队”的豪华阵容,从上到下,星光璀璨。

为了确保这次行动万无一失,苏联最高统帅部直接派出了两位“定海神针”级别的元帅,作为最高代表,亲赴前线协调指挥。这俩人,可以说是苏联卫国战争中分量最重的两位巨头:

朱可夫元帅:这位被誉为“胜利的象征”的男人,亲自负责协调南翼的两个主力方面军——也就是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扎哈罗夫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哪里有朱可夫,哪里就意味着是主攻方向,哪里就意味着胜利。他就像是球队的“战术总监”,确保球队最锋利的“两把尖刀”能够完美配合,协同作战。朱可夫本人后来在他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里,也详细描述了他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是如何组织协调这次宏大战役的。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如果说朱可夫是“猛将”,那华西列夫斯基就是“儒帅”。这位总参谋长出身的元帅,心思缜密,擅长宏观规划。他负责协调北翼的两个方面军——巴格拉米扬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他的任务,就是确保北翼的这把“铁钳”能够严丝合缝地夹紧,不给敌人任何喘息之机。

这两位元帅的存在,就像是给四个方面军上了一道双保险。他们确保了这支超过百万人的庞大军队,能够像一部精密的瑞士钟表一样,每个齿轮都无缝衔接,协同一致。这标志着,在经历了三年血战的磨砺后,苏联红军的指挥协同能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

在两位“总教练”之下,具体执行计划的四位方面军司令员,也个个是身经百战的宿将,堪称“四大天王”:

伊万·巴格拉米扬大将(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稳健而可靠,负责在整个战线的最北端,像一把铁锁,牢牢锁住德军的侧翼。

伊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上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这位是当时苏军中最年轻、最耀眼的将星之一,以其大胆果断、敢于穿插的装甲作战而闻名。他指挥的部队,是北翼钳形攻势的“钳尖”。

格奥尔吉·扎哈罗夫上将(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他的任务,是在战线中部发动辅助攻击,牵制德军兵力,防止敌人增援南北两翼的主战场,是整个战役中不可或缺的“绿叶”。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他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是整个“巴格拉季昂”行动中兵力最强、装备最好、任务最重的“王者之师”。他就是南翼这把“铁钳”的绝对主力。因为在此次战役中的卓越表现,他很快就被晋升为苏联元帅。

相比于苏联那边众星云集、协同作战的“梦之队”,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体系,简直可以用“僵化”、“混乱”和“悲哀”来形容。

总司令恩斯特·布施元帅:这位集团军群的总司令,是希特勒一位忠实的追随者。他的忠诚毋庸置疑,但对战局的判断力,却实在不敢恭维。他更像是一个“传令兵”,而不是一个元帅。他的唯一任务,就是把希特勒那套不切实际的“固守原地,一步不退”的疯狂命令,原封不动地传达下去,并强迫手下执行。他就像一个被元首牵着线的“提线木偶”,完全没有一个高级指挥官应有的灵活性和决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