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74章 华沙的挽歌(第2页)

迪勒万格旅: 这支部队由德国的刑事罪犯、偷猎者和精神病人组成,是党卫军里最没有人性的渣滓。他们的任务就是屠杀和制造恐怖。

卡明斯基旅: 这支部队由投靠纳粹的俄国叛徒组成,其残暴程度和迪勒万格旅不相上下。

从8月5日开始,这两支魔鬼部队在华沙西部的沃拉区和奥霍塔区,发动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他们挨家挨户地搜查,把找到的所有波兰人,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还是孩子,全部用机枪扫射、用手榴弹炸死,或者直接放火烧死。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就有大约四到五万手无寸铁的平民被残忍杀害。这就是着名的“沃拉大屠杀”。

德军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用这种极端恐怖的手段,吓垮华沙市民的抵抗意志,让他们不敢再支持起义军。这场屠杀,已经不是战争了,而是一场蓄意的、有组织的种族灭绝。纳粹早就想把华沙这个波兰的文化中心给毁了,起义正好给了他们一个完美的借口。

尽管外面是地狱,但在起义军控制的区域里,波兰人却奇迹般地重建了一个“自由国家”的日常生活。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景象。

政府开张了: 地下国家的各个机构,从秘密转为公开办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报纸出版了: 各种报纸、期刊开始公开发行,向市民和战士们传递战报和信息。 文化复苏了: 剧院里上演着鼓舞士气的戏剧,咖啡馆里人们唱着爱国歌曲。

邮局开工了: 最让人感动的是,由波兰童子军运营的战地邮政系统。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戴着印有波兰国徽的臂章,冒着随时可能飞来的子弹和炮弹,穿梭在城市的废墟里,为士兵和市民传递信件。这些信件,维系着人们在绝境中的情感联系。

这个短暂存在的“自由华沙”,就是起义者们为之奋斗的那个独立波兰的缩影。它向全世界,特别是向河对岸的苏联人展示:我们不是乌合之众,我们是一个有能力治理国家的合法政权。

然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围城里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起义的计划者原以为战斗几天就能结束,根本没有储备足够的物资。现在战斗拖了几十天,饥饿和疾病开始蔓延。

起义军占领了一家啤酒厂,这家啤酒厂成了全城的救命稻草。市民们每天排着长队,去领取酿啤酒用的大麦。回家后把大麦磨碎,加水煮成一种黏糊糊的汤,因为难以下咽,人们给它起了个外号叫“口水汤”。

与此同时,德军的炮击和空袭一天也没停过。德国的重炮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把华沙的大片区域变成了瓦砾场。华沙皇家城堡等几百年历史的古迹,被德军用炸药和火焰喷射器专门爆破,夷为平地。整个城市都在燃烧。

到了9月份,起义军的处境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被德军分割在几个越来越小的包围圈里,弹尽粮绝。老城区经过几周惨烈的巷战后,终于在9月初失守。幸存的守军,通过城市迷宫般的下水道系统,撤往市中心。你可以想象那幅画面:成千上万的士兵和平民,在黑暗、肮脏、充满恶臭的下水道里艰难跋涉,而头顶上,是德军隆隆的炮火和坦克的履带声。

就在起义濒临崩溃的时候,河对岸的苏联人,终于有了点“动静”。

从9月10号开始,苏军的炮兵开始向城里的德军阵地开火,苏联飞机也开始空袭,并进行了一些空投。但这些援助,来得太晚了,而且效果非常差。苏联人空投物资,很多连降落伞都不带,直接从高空扔下来。结果武器、药品和食品,一落地就摔得粉碎,根本没法用。这更像是一场敷衍了事的“政治表演”,而不是真心实意的援助。

9月中旬,由苏联指挥的一支波兰人军队(与救国军不是一支),发动了一次渡河登陆作战。但这次行动准备仓促,缺乏重武器和炮火支援,登陆的士兵很快就被德军的猛烈反击给消灭了,伤亡极其惨重。这次失败的渡河,耗尽了起义军最后的希望。

1944年10月2日,在坚持了整整63天之后,面对无尽的死亡和毁灭,为了拯救城里剩下平民的性命,救国军总指挥科莫罗夫斯基将军,被迫做出了最痛苦的决定:向德军投降。

根据投降协议,大约1.1万名幸存的救国军士兵获得了战俘地位。但华沙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德军把城里剩下的几十万平民全部赶了出去,然后派出了专门的爆破部队,按照预定计划,对这座城市进行了系统性的、彻底的摧毁。他们拿着地图,一栋楼一栋楼地炸,一座教堂一座教堂地烧。

三个月后,当苏联红军终于“进入”华沙时,他们看到的,已经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片望不到边的废墟。

这场起义的代价是毁灭性的:

约1.8万名起义军战士牺牲。

约18万至20万平民死亡。

城市90%的工业建筑和72%的住宅被毁。

华沙,这座英雄的城市,实际上已经死了。而杀死它的,不仅仅是德国人的屠刀,还有背后那盘更大的、冷酷无情的棋局。

华沙起义的悲剧,绝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失败。它更像是一场在大国地缘政治的棋盘上,被当成“祭品”献祭掉的事件。波兰人的英雄主义和巨大牺牲,最终被苏联、英国和美国之间复杂的战略算计给吞噬了。要搞懂起义为什么会是这个结局,就必须看看棋盘上的几个主要玩家,当时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对于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和在华沙的救国军来说,发动起义是一场风险极高的政治豪赌。他们赌的不是军事胜利,而是政治上的胜利。

他们心里非常清楚,随着苏联红军的逼近,波兰正面临着“刚出虎口,又入狼窝”的危险。苏联人早就在波兰东部的卢布林,扶植了一个由共产党人组成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摆明了就是要让这帮人来当未来波兰的政府。

所以,救国军必须抢在苏联人前面,用自己的力量解放首都。然后把一个由伦敦合法政府领导的、活生生的行政机构摆在全世界面前,大声宣布:“这才是波兰的主人!” 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一场争夺战后波兰控制权的竞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场豪赌的背后,是那个我们前面提过的“双敌理论”。波兰领导人对斯大林没有一丝一毫的信任。他们永远忘不了1939年苏德瓜分波兰的条约,忘不了几十万波兰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更忘不了1943年被揭露的“卡廷惨案”——数万名波兰军官被苏联秘密警察残忍屠杀。在他们眼里,斯大林和希特勒是一丘之貉。 所以,华沙起义,既是反抗德国的占领,更是为了预防苏联的统治。

然而,这场赌博建立在一个致命的误判之上。波兰领导人天真地认为,只要他们表现出与德军殊死搏斗的决心,打得足够英勇,就能“撼动世界的良知”。他们期望,自己的牺牲能像一块巨石投入湖中,激起巨大的舆论浪花,从而迫使西方盟友——英国和美国——向斯大林施加决定性的压力,逼他出手援助华沙。

可惜,他们高估了“道义”在国际政治中的分量,也低估了“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之间冷酷的实力政治。他们把自己的国运,寄托在了盟友的善意上。而这种善意,在巨大的地缘战略利益面前,被证明脆弱得不堪一击。

斯大林对华沙起义的反应,堪称政治教科书级别的冷酷和精准。他的按兵不动,绝对不是军事上做不到,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决策。

斯大林的政治目标是什么? 他要在战后建立一个由苏联控制的东欧“安全缓冲区”,把这些国家变成自己的小弟和屏障。而一个亲苏的、共产主义的波兰,是这个缓冲区的核心和基石。

那么,实现这个目标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那个拥有几十万武装、坚决反苏、并且效忠于西方流亡政府的波兰救国军。

现在,华沙起义爆发了。斯大林一看,这简直是天赐良机!他根本不需要自己动手去消灭这个心腹大患。他只需要舒舒服服地坐在河对岸,点上一根烟,看着德国人替他完成这个“脏活”。

这就是斯大林的策略:借刀杀人。

救国军在华沙城里和德军打得越惨,死的人越多,斯大林就越开心。因为每一个倒下的救国军战士,都意味着未来苏联统治波兰的道路上,少了一个障碍。

苏联的借口: 当然,斯大林不能明着说“我就是见死不救”。他必须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苏联官方的说法是:

军事困难: 红军经过长途奔袭,打到华沙城下已经是强弩之末,部队非常疲惫。

后勤跟不上: 补给线拉得太长,弹药和燃料都供应不上。

德军反击猛烈: 德军在华沙外围部署了强大的装甲部队,红军攻不进去。

这些说法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红军确实也面临一些困难。但后来的历史研究和解密的档案,揭示了完全不同的真相:

空军为何不动? 就算地面部队暂时无法总攻,苏联空军完全有能力提供援助。苏联在波兰境内已经控制了多个机场,有的离华沙飞过去也就十几分钟。他们完全可以出动战斗机和轰炸机,压制德军的炮火,给起义军提供空中掩护。但他们没有。

战略重心转移: 有证据显示,斯大林在起义爆发后,不仅没有增援华沙方向,反而否决了手下元帅的进攻计划,把战略资源调往了波罗的海和巴尔干方向。这说明他根本就没打算立刻拿下华沙。

后勤并非问题: 根据历史学家对俄罗斯国防部档案的研究,当时部署在华沙附近的红军部队,弹药和燃料并不存在严重问题,他们已经为大规模进攻做好了准备,只是克里姆林宫的命令迟迟没有下来。

斯大林的外交表演: 在外交上,斯大林更是把他的意图暴露无遗。

他对前来莫斯科求援的波兰流亡政府总理,冷嘲热讽,说起义是“一小撮罪犯搞的不切实际的冒险”。

他对罗斯福和丘吉尔撒谎,说救国军没什么了不起,有关起义规模的情报“被严重夸大了”。

最致命的一招: 他断然拒绝了英美盟军的请求。当时英美想从意大利和英国的基地派飞机给华沙空投物资,但航程太远,飞机无法返航。他们请求斯大林,允许他们的飞机在空投后,降落在苏联控制的机场加油。斯大林冷酷地拒绝了。

这一招,等于直接宣判了华沙的死刑。丘吉尔气得在电报里说,斯大林的这个决定是“一个具有深远严重性的插曲”。

所有这些行为都指向一个结论:斯大林的无所作为,是蓄意的、系统的,其根本目的就是确保起义失败,从而为他战后控制波兰铺平道路。

面对华沙的悲剧,西方盟国,特别是英国和美国,表现出一种充满了矛盾和无力的姿态。他们有道义上的同情,但在战略上却无能为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战略性背叛”。

丘吉尔的痛苦与罗斯福的务实: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波兰怀有真诚的同情。他觉得斯大林的做法是对盟友的背叛,让他非常愤怒。他给斯大林发了很多措辞激烈的电报,请求援助,但都石沉大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相比之下,美国总统罗斯福则要“务实”得多。他虽然也同情波兰,但他脑子里想的是一盘更大的棋。他的首要任务是: 不惜一切代价,维持和苏联的同盟关系,确保彻底打败德国。

争取斯大林在打败德国后,出兵参与对日作战,以减少美军的伤亡。

在这盘全球战略棋局上,波兰的命运只是一个次要问题。为了维持和斯大林的合作,罗斯福不愿意,也不敢过分逼迫斯大林。

“距离的暴政”: 就算英美真心想大规模援助,他们也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困难。从意大利或英国的基地起飞,到华沙来回一趟超过2900公里,这几乎是当时轰炸机的最大航程。飞机得不到战斗机护航,要独自飞越德军重兵防守的区域,风险极高,损失惨重。据统计,盟军每向华沙投下一吨物资,就要损失一架飞机。而且因为空投精度很差,大部分物资都掉到了德军阵地里。

斯大林拒绝开放苏联机场,更是让这种本已极其困难的援助,变得几乎不可能完成。

然而,解释西方行为最关键的因素,是发生在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

咱们之前讲过,在那次会议上,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这三巨头,秘密地达成了一个交易。他们同意,战后苏联和波兰的边界,大致就按“寇松线”来划分(这条线对波兰很不利),并且默认将波兰划入苏联的战后“势力范围”。这算是对苏联在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一种“补偿”。

最可悲的是,波兰流亡政府对此毫不知情。他们被自己的盟友给卖了,还蒙在鼓里。

这意味着,当华沙起义在1944年8月爆发时,西方领导人其实在战略上早就放弃了波兰。他们后来对斯大林的那些抗议和请求,更多的是一种姿态,一种说给历史听的漂亮话,而不是真的想挑战斯大林的决心。他们没办法强力施压斯大林,因为那样等于推翻自己在德黑兰的承诺,可能会危及整个反法西斯同盟。

所以,华沙的命运,在起义爆发前九个月,就已经在德黑兰的密室里被决定了。

华沙起义,成了二战末期地缘政治的第一个牺牲品。它清晰地揭示了一个新时代——冷战——的轮廓。波兰人是为自己的自由而战,但他们实际上是在两个未来超级大国的势力范围交界处,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欧洲未来而流血。可以说,华沙起义是冷战的第一场战役,它在二战还没结束时,就已经提前打响了。

回过头来看,我们不禁要问:华沙起义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吗?如果抛开感情因素,从纯粹的军事和地缘政治角度来分析,答案恐怕是肯定的。起义的失败,不是因为一两个偶然的失误,而是由几个无法改变的结构性因素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