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我回来了(第3页)
当马尼拉在烈火中燃烧时,一场同样残酷、但却鲜为人知的战斗,正在吕宋岛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激烈地进行着。
在这里,山下奉文将军,终于得以实施他最初的、也是最正确的防御计划。克鲁格将军的第六集团军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缓慢、沉闷、且代价高昂的消耗战。在地形恶劣、气候湿热的丛林和山地中,与那些构筑了坚固工事的日军,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拉锯战。
对于山下麾下的普通士兵而言,这场战斗,是一场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折磨。根据战后发现的日军日记和士兵的回忆录,被美军彻底切断了补给线的日军部队,在无尽的饥饿和疾病中,缓缓地走向死亡。
陆军卫生兵滨边政雄,在他的手记中,详细描述了在持续的空袭、菲律宾游击队的伏击,以及疟疾、痢疾和饥饿的多重折磨下,撤退时的地狱般景象。士兵们靠吃野草、树皮、甚至是战友的尸体来维持生命。他们的抵抗是绝望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无路可逃。
这场艰苦卓绝的山地战役,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日本最终宣布投降。当山下奉文走出山区,向美军投降时,他的身边,仍然有数万名建制完整的部队。这恰恰证明了,他最初的防御战略,是何其的坚韧与有效。如果他当初能够将全部的兵力,都集中于此,那么美军为拿下整个吕宋岛,所付出的代价,将是不可估量的。
与此同时,在菲律宾的南部诸岛,一场截然不同的战争,正在上演。
由充满攻击性和创新精神的罗伯特·艾克尔伯格中将指挥的第八集团军,负责解放维萨亚斯群岛和棉兰老岛等南部地区。
与克鲁格将军在吕宋那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大陆式”战争不同,艾克尔伯格的战役,以一系列快速、灵活、出其不意的两栖登陆为主要特点。在短短几个月内,他总共指挥执行了52次规模不等的“d日”登陆行动。他的战术,强调速度、突然性,以及与海、空军的密切协同。
而这场战役能够成功的、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与菲律宾本地游击队的紧密合作。
在南部诸岛,由温德尔·费蒂格上校等美国军官领导的菲律宾游击队,不再是辅助力量,而是美军平等的、高效的战斗伙伴。在美军登陆之前,他们就已经控制了广阔的内陆地区,并为美军提供了大量、准确、至关重要的情报。他们有效地牵制和孤立了日军的各个据点,使得美军的登陆,往往能事半功倍。
艾克尔伯格的成功,既归功于他本人的军事才能,也归功于他善于利用这种联盟的力量。南部的这场战役,堪称是联合作战和特种作战的典范。它所强调的情报、与本土力量合作,以及快速机动的战术理念,甚至预示了未来战争的形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战争结束后,山下奉文被送上了由美国主导的军事法庭。 对他的指控,并非是他亲自下令实施了暴行,而是他“非法地漠视,并未能履行其作为指挥官,控制其麾下部队行为的职责”。
这场审判,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争议。控方认为,马尼拉大屠杀的范围如此之广、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山下奉文不可能完全不知情。因此,他负有不可推卸的“指挥官责任”。而辩方则坚称,美军的快速推进,已经彻底摧毁了日军的通讯系统,使得被困在山中的山下,与外界完全隔绝。他根本无法有效地指挥和控制自己的部队,尤其是那些在马尼拉公然抗命的海军部队。
最终,法庭判处山下奉文死刑。并由此,在国际法上,确立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法律原则——“山下标准”:即,一名指挥官,需要为其下属的战争罪行负责,即使他没有下达命令,甚至可能并不知情。
这一判决至今仍备受争议。美国最高法院的两位大法官,在当时的反对意见中,就称此次审判是“司法的误判”和“一场披着法律外衣的复仇操演”,这凸显了此案在法律和道德上的极端复杂性。
菲律宾战役的代价,是惊人的:超过20万日军在战斗中死亡(其中绝大部分,是死于饥饿和疾病);仅在吕宋岛,就有超过1万名美军士兵阵亡;以及大约15万菲律宾平民,在这场“解放”中丧生。
历史学家们,至今仍在为此辩论不休。毫无疑问,这场战役,成功地将菲律宾人民从日本的残暴统治下解放了出来,并彻底切断了日本南下的海上生命线。然而,许多人,特别是海军的历史学家们,仍然认为,如果当初采取海军所主张的、绕过吕宋、封锁群岛,并直接进攻福尔摩沙或冲绳的战略,或许能以更小的代价,实现相同的战略目标。
在我看来,从纯粹军事角度来看,为了快速打败日本而选择解放菲律宾,绝非一个最优策略。
这场战役投入巨大、周期冗长,反而给了日军充足的时间强化硫磺岛与冲绳岛的防御体系,延长了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进程。
但从政治角度来看,解放菲律宾却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正如麦克阿瑟在莱特沙滩上那句响彻世界的宣言:“我回来了。” 这不仅是个人荣耀的兑现,更是美国对盟友、对世界发出的强烈信号——“我们不是英国,我们不会轻易抛弃自己的小弟。”
别忘了,美国的战略,它的目标远不止打败日本那么简单。
它要做的,是在战争结束后,取代那个摇摇欲坠的老帝国——大英帝国,建立一个由美利坚主导的新世界秩序。而在这幅未来的世界蓝图中,菲律宾,在美国的眼里,是那座照亮亚洲、照亮世界的“自由灯塔”——它不仅是地缘战略中的跳板,更是美国政治理想的象征物。
而战后的菲律宾一直到今天战略都在死死依靠美国,原因就是这次解放菲律宾战役。而与此同时,用不同的方式,纪念着这场战争。
在莱特岛的帕洛市,麦克阿瑟登陆纪念国家公园里,一组比真人还大的、巨大的铜像,定格了将军和他的幕僚们,涉水登陆的那个英雄瞬间。它象征着解放、承诺的实现,以及美菲之间特殊的友谊。这里,是菲律-宾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着名的旅游景点。
而在马尼拉,美国阵亡将士纪念公墓,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在这片广阔、宁静、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土地上,整齐地排列着超过17,000座洁白的、大理石的十字架。它们无声地,诉说着美国为这场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然而,有些记忆,却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了。对于那在马尼拉大屠杀中,惨死的10万名菲律宾平民,虽然有像“马尼拉记忆1945基金会”这样的民间组织,为他们建立了纪念碑,但在全球的二战叙事中,这段惨痛的历史,已基本上被淡忘。
历史的叙事,往往偏爱英雄主义的远征和胜利的凯歌,而战争中那些更复杂、更痛苦、更不光彩的真相,却很容易被掩盖。最终,这场所谓的“菲律宾的胜利”,将永远被那座被解放了的、却已然成为一片废墟的马尼拉的幽灵,所深深地萦绕。
就在菲律宾战役尚未结束之时,美军高层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商讨下一个战略目标。
当然,这事少不了麦克阿瑟与尼米兹这哥俩又吵一架。
麦克阿瑟还是陆路为基础,去解放更多被日本侵占的国家。
而尼米兹则坚持,目标应该是硫磺岛和琉球,拿下琉球群岛,直接为进攻日本本土铺路——这是个更短、更直接、更致命的跳板。
最终,这次拍板的依旧是罗斯福。他权衡再三,选择了支持海军方案——既是出于战略现实,也多少是为了搞搞陆海军之间的“政治平衡”。
毕竟,打一个菲律宾就伤亡数万,真要登陆中国大陆,跟日本人在岭南、华东再死磕,那得死多少人?
于是,硫磺岛,这个在地图上几乎看不见的小火山岛,就成了美国下一个目标。
可美军怎么也没想到,这座弹丸小岛,竟将成为整个太平洋战争中唯一一场美军伤亡超过日军的战役。
而这,才只是开始。
那么,美军将如何攻打硫磺岛?
他们又会在这座灰白色的火山岩岛上,遭遇怎样的地狱考验?下回再说。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