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46章 盐运业务巩固(第2页)

刘大麻子盯着契约上的朱砂手印,忽然咧嘴大笑:"苏老板够狠!老子就认钱不认人,签了!"当十八枚血红的指印按在契约上时,窗外惊雷炸响,一场春雨淅淅沥沥落下来,洗净了议事堂前的青石板。

三、技术革新阵痛

端午次日,清江浦中转仓落成。苏半城站在新修的石码头上,看着首批陆运盐车缓缓驶入。押车的账房突然惊呼:"苏老板,盐包渗水!"数十辆牛车的竹席下,白花花的盐卤正顺着车辙流淌。

"是松木盐车的问题!"跟在身边的德国技师穆勒蹲下身,用牛皮刀刮起车底结晶的盐霜,"松木含松脂,遇盐水会腐蚀,必须改用铁箍楠木车。"但楠木车造价是松木的五倍,且需从福建深山采伐,幕僚们纷纷摇头:"成本太高,不如照旧用松木车,多算些损耗便是。"

苏半城却盯着远处正在装卸的漕船,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做生意要算大账,更要算远账。"他转身对穆勒说:"三个月内造出十辆楠木样板车,费用从我私账出。"又招来扬州最大的车马店老板:"你去福建采办楠木,运费全由我担,造出的车优先供盐运使用,三年内不许接其他生意。"消息传开,盐商们笑他"钱多烧的",唯有陈启泰暗中点赞:"苏某人肯在器具上花血本,怕是想做百年盐运。"果然,当楠木盐车投入使用后,半年内损耗率从百分之十五降至百分之三,更因车体坚固耐用,被江南织造局相中用于运输绸缎,竟衍生出一笔意外生意。

四、制度铁律立威

八月中秋,盐城分仓传来急报:仓管员王三私卖霉变盐斤,被巡仓使当场查获。苏半城连夜策马百里,赶到时正见王三被绑在盐垛前,周围聚满了交头接耳的盐工。

"按《盐运新规》,该如何处置?"苏半城声音平静,却让在场者脊背发凉。管账先生翻开牛皮账本:"私卖官盐者,除赔偿损失外,革职永不录用。"王三跪地哭号:"苏老板开恩!小的家里还有老母——"

"你私卖盐斤时,可曾想过老母?"苏半城从靴筒抽出裁纸刀,寒光一闪,王三的右耳已落在盐堆上,血珠渗进白盐中宛如红梅,"今日不治你,明日就有人敢卖毒盐!拖出去,送官法办!"

此举震动整个盐运系统,各仓管员连夜自查账册,以往盛行的"吃仓空卖陈盐"等陋习一扫而空。苏半城趁热打铁,推行"盐引三联单"制度:每批盐斤发放三联凭证,起运仓、中转仓、目的地仓各执一联,月底核对数目,若有差池,经手者全额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