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集:新的合作契机
一、巴尔干炮声里的图纸光绪三十四年深秋,天津英租界利顺德饭店的旋转门碾过一层梧桐叶。苏明辉指尖夹着的《泰晤士报》增刊被茶水洇出褶皱,头版刊登着巴尔干半岛战火蔓延的地图,奥斯曼帝国军队溃败的消息旁,配着一列炸毁的铁轨照片。他突然推开面前的咖啡杯,瓷碟与桌面碰撞的脆响惊飞了窗台上的鸽子——照片里断裂的铁轨接头处,铸着奥匈帝国特有的十字纹螺栓,而这种规格的配件,恰是苏家唐山铁厂半年前改良过的冗余库存。
"二少爷,您看这..."留洋归来的账房先生陈维稷推了推金丝眼镜,手指划过报纸角落的军需招标公告,"塞尔维亚王国战时铁路修复局,急购五千套特种鱼尾板,规格参数倒像是咱们改良前的老款。"苏明辉的食指在桌布上敲击着摩尔斯电码的节奏,忽然抓起帽子:"备车,去紫竹林码头!"
马车驶过万国桥时,他想起三年前在柏林工业大学图书馆见过的铁路档案——巴尔干地区多山多河,铁轨常年受地质运动影响变形,需要弹性更强的连接配件。苏家铁厂曾用开平煤矿的特种钢材试验过改良型鱼尾板,因国内铁路标准统一而滞销,没想到在战乱地区成了紧俏货。更让他心脏加速的是公告下方的附言:"可接受贵金属或战略物资抵付。"
紫竹林码头的德国洋行里,买办胡文虎捻着水烟袋冷笑:"苏二公子,奥斯曼帝国都快被巴尔干同盟打垮了,这会儿掺和进去,怕是连船板都收不回来。"苏明辉将一叠图纸拍在桌上,正是那批库存鱼尾板的冶金分析报告:"胡先生可知,奥匈帝国的克虏伯钢厂正在为土耳其军列赶制装甲车厢?他们的铁路配件生产线早被征用了。"他故意漏掉关键信息——这批配件的含锰量高出常规标准三个百分点,能在炮火震动中保持韧性,这是留德工程师临走前留下的改良秘方。
二、北洋军工厂的暗门
与此同时,保定城外的北洋军械局正在上演另一场博弈。苏承宗站在火药库前,闻着空气中刺鼻的硝石味,看着搬运工将煤炭倒入蒸汽锅炉。军械局总办段祺瑞的副官递来茶盏,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苏老板,袁项城说了,前线炮队每天消耗的无烟煤,得按这个数翻倍。"账本上的数字让苏承宗瞳孔微缩——那相当于开平煤矿三分之一的日产量。
"段总办,"苏承宗摩挲着翡翠扳指,"不是苏某推辞,京奉铁路刚遭义和团余部破坏,煤炭运不进来啊。"副官冷笑一声,推开暗室的门:里面堆满了汉阳造步枪的零件箱,最顶层的木箱印着"江南制造局"的火漆,却露出一角日本三菱商事的商标。"苏老板要是觉得为难,"副官点燃雪茄,"山东的靳老板可等着接这单子,他的煤矿直通胶济铁路。"
苏承宗望着窗外正在试射的克虏伯大炮,炮口喷出的火舌映红了半边天。他突然想起三天前商会密会上,革命党人秘密传递的消息——袁世凯正用德国军火换取日本支持称帝。"这样吧,"他从袖中掏出一份地契,"我用秦皇岛新开的煤码头作抵押,先供三个月的煤,但军械局得把铁路配件的订单也给我。"副官盯着地契上"北洋官商合办"的钤印,终于点头:"成交,但每月得加送二百吨块煤,给段总长府上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