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85集:新的合作契机(第3页)

父子俩沉默地看着窗外,天津城的灯火在风雪中明明灭灭。苏承宗忽然从柜中取出一个紫檀木盒,里面是洋务运动时期留下的铁路规划图,图上用墨线勾勒着从北京到汉口的干线,却在郑州附近画了个醒目的叉。"当年詹天佑说这里地质复杂,"他的手指划过叉号,"但我算了算,用咱们改良的鱼尾板,或许能架起那座桥。"苏明辉恍然大悟——父亲早已谋划好了,用国际订单的利润,去啃下国内最难的铁路工程。

五、暗潮涌动的商会

三天后,天津总商会的议事厅里吵作一团。盐商巨头王伯年拍着桌子:"苏承宗,你把煤炭低价卖给革命党,这是通匪!"苏承宗将北洋军械局的密账摔在桌上:"各位看看,袁项城用多少军饷买了鸦片?咱们卖给南方的,不过是他们本该得到的民脂民膏。"他故意漏掉了与英国签约的事,那是留给家族的后路。

就在这时,苏明远匆匆闯入,手里拿着一份电报:"爹,德国克虏伯发来函电,愿意用潜艇技术换我们的煤炭。"全场哗然,王伯年冷笑道:"苏记要造军舰了?"苏承宗却接过电报,在背面写下一串数字:"告诉德国人,用三十门克虏伯野炮抵付,送到山西阎锡山那里。"他知道,这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乱储备筹码。

散会后,苏承宗在商会后院遇见了革命党联络员。年轻人递过一枚铁血十八星旗的徽章:"苏公,南方准备起义了,需要您的铁路运输。"苏承宗将徽章揣入怀中,想起白天看到的景象——袁世凯的登基诏书贴在城门上,却被风吹得卷起边角,像一面即将破碎的旗帜。

夜深人静时,苏家老宅的地窖里亮起烛光。苏承宗与两个儿子围坐在长桌前,桌上摊着三张地图:巴尔干战场的铁路分布图、中国北方煤矿储量图、以及那份尘封的京汉铁路郑州段规划图。"明远,"苏承宗指着煤矿图,"你负责把山东的锰矿拿到手,日本人已经盯上了。明辉,"他又指向巴尔干地图,"英国的羊毛到港后,立刻织成军毯,越快越好。"

最后,他的手指落在郑州那个叉号上:"这里将是南北交通的咽喉,我们要用战火中赚来的每一分钱,把这座桥架起来。"烛光在他眼中跳动,映出一个商人在乱世中的野心与恐惧——他既要在国际商战中活下去,又想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点什么,哪怕那印记注定要被烽烟覆盖。

当苏明辉走出地窖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他抬头看见门楼上"汇通天下"的匾额,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忽然想起在柏林时,导师说过的那句话:"商人最大的武器,不是资本,而是对时代脉搏的感知。"此刻,他能清晰地听见,时代的车轮正碾过破碎的旧世界,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而苏家的商船,正驶入一片波涛汹涌的新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