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88集:家族传承的波折(第2页)

苏明远低头不语,手指摩挲着桌沿的雕花。他想起三年前煤矿塌方,是自己连夜调集票号资金,从上海买来新式支护设备,才保住了矿井。在他看来,父亲口中的“冒险”,从来都是算准了七分把握才敢走那三步险棋。

“你怕明辉步子太大扯着蛋,”苏承宗突然用了句俚语,让苏明远猛地抬头,“可你忘了,你弟弟在德国留学时,为了搞懂西门子的轧钢机,在工厂里睡了三个月车间。他不是瞎闯,是心里有谱。”老人从袖中取出一份明辉私下递给他的计划书,上面用红笔详细标注了国际市场的风险对冲方案——包括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合资建厂、在伦敦投保战争险等细节。

2.与明辉密谈:书房里的算盘与图纸

后半夜,苏承宗又把苏明辉叫到书房。书案上摊着两张图:左边是明远绘制的国内市场竞争态势图,用不同颜色标注了日资、官僚资本和民族企业的势力范围;右边是明辉的国际拓展路线图,插着小旗的地方都是已接触的海外买主。

苏承宗没有说话,只是拿起一把老算盘,“噼啪”拨弄起来。“光绪三十年,我在汉口开煤栈,英国太古洋行想垄断价格,把咱们逼得差点关门。后来怎么破的局?”他看向明辉,“是联合了汉阳铁厂的盛宣怀,还有几家本土煤帮,一起凑钱买了条火轮船,自己运煤去上海卖。那时候谁不说我苏承宗疯了,跟洋人硬碰硬?”

明辉喉头滚动,想说什么却被父亲摆手制止。苏承宗从书架深处抽出一个木盒,里面是明远十年前写的《苏记煤矿成本控制法》手稿,墨迹青涩却条理清晰,正是这套方法让苏家煤矿在宣统年间的煤价暴跌中存活下来。“你大哥像老宅的砖墙,看着古板,却是根基。”老人指尖划过手稿上的批注,“你像新开的窗户,透着风却也引进了光。可要是只有墙没有窗,屋子会憋死人;只有窗没有墙,风一吹就倒。”他将明辉的国际计划书和明远的国内市场分析叠放在一起,用镇纸压住:“看看,这上面缺了什么?”明辉凑近一看,只见两份文件的空白处,父亲用朱砂笔淡淡描出一条曲线——从国内煤矿延伸至铁路配件厂,再顺着海运航线连接到海外据点,最后又拐回国内的新兴产业。“是循环,”苏承宗低声道,“商道要成环,钱才能转起来。光守着一头,早晚断流。”

三、折中之道:沙盘上的和解

1.三日闭门会:从对峙到共谋

次日清晨,苏承宗下令关闭明远堂,只许明远、明辉和老账房三人进入。堂内撤去长桌,换上巨大的沙盘,上面用陶土塑出中国沿海与东南亚地形。整整三天,老宅里只听见算盘声、图纸翻动声,偶尔传出争执,却再没有拍案而起的响动。

第四天清晨,当家族成员再次聚集时,看到沙盘上多了两种颜色的小旗:蓝色代表国内市场,集中在华北、华东的铁路枢纽与能源产区;金色代表国际市场,主要插在东南亚港口与欧洲中转站。苏明远站在沙盘左侧,手中拿着一份《国内市场巩固计划》,重点标注了与荣氏面粉厂合作开发煤炭副产品、入股陇海铁路配件供应等方案。

苏明辉则站在右侧,展示着《海外拓展分步章程》,将国际业务分为“贸易—合资—技术输出”三个阶段,特别强调了在荷属东印度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既规避关税又贴近市场。两人之间,苏承宗放置了一座小型蒸汽机模型,象征着将国内资源与海外技术对接的枢纽。

“我们商量出个章程,”苏明远率先开口,声音仍带着疲惫却多了份笃定,“用国内煤矿和票号做后盾,拿出三成流动资金给明辉做海外试点。但每笔超过十万大洋的海外投资,必须经家族议事会半数以上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