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97集:家族的团结与拼搏(第3页)

苏明远看着宣言上“中国制,中国利”六个大字,想起父亲曾说:“商人求利,但不能忘本。”他立刻召集家族会议,三叔公率先表态:“我把留洋时存在汇丰银行的五万英镑取出来,支持你们搞国货。”小妹苏明蕙则提出:“把票号的海外汇兑业务重心转到东南亚华人圈,那里对国货需求大。”

一个月后,苏家配件厂门口挂出两块牌子:“国货精品陈列馆”和“工人夜校”。苏明辉亲自给工人上课,讲蒸汽机原理,也讲“实业救国”;苏明远则带着样品跑遍全国铁路局,在京汉铁路的招标会上,他当着外国工程师的面,用锤子猛砸苏家生产的道岔:“各位,这是用河北井陉铁矿的铁,按我们老祖宗的‘百炼钢’工艺锻出来的,敢跟任何洋货比硬度!”

当苏家的道岔最终中标京张铁路扩建工程时,现场的中国工程师集体鼓掌。苏明远看着弟弟在验收报告上签字,忽然觉得父亲当年“半城”的名号,如今才有了真正的分量——不是占了半座城的商铺,而是撑起了半片天的民族工业。

第五章祖宅夜话:在传承中看见未来

那年除夕,苏家祖宅的堂屋里燃着红烛。苏明远看着满堂儿孙,忽然想起三十年前父亲第一次带他进账房的情景。“明辉,”他举起酒杯,“今年煤矿增产两成,配件厂拿到三个国货金奖,票号在东南亚开了三家分号……这些,都是你带着大家拼出来的。”

苏明辉摇摇头:“没有你在外面跑码头、拉关系,我的技术再好也卖不出去。还记得那年在煤场,要不是你用商会的面子借来驳船,我们哪能挺过那个冬天?”

正说着,苏明远的儿子苏少棠捧着一本账簿走过来:“爹,二叔,我算清了今年的账——如果把票号的部分资金投到上海的汽车配件厂,按美国福特公司的模式量产,十年后利润可能超过煤矿。”苏明辉的女儿苏婉卿也跟着说:“我在法国学工业设计,发现火车车厢的内饰可以用国产胡桃木,既省钱又有中国风。”

苏明远看着侄子侄女眼中的光,忽然明白父亲当年为何要让他和明辉分别学经营和技术。他走到供桌前,取下父亲留下的记账本,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他把本子递给苏少棠:“你们这代人,要学的不仅是算账,更是怎么在这世道里,走出苏家的‘道’。”

窗外,平遥古城的钟声敲响,苏明远和苏明辉并肩站在院子里,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落在祖宅的青砖上。三十年前,他们在这里跟着父亲学打算盘;三十年后,他们在这里教下一代如何在时代的风雪里,把“苏半城”的传奇,写成“中国商”的篇章。而那些在困难中凝结的家族情谊,那些在拼搏中坚守的商业正道,终将像院子里的老槐树一样,把根扎进这片土地,让枝叶伸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