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19集:成果初显

代码黎明:代号“星轨”的诞生凌晨三点的研发中心,灯光白得像凝固的霜。陈默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指尖在键盘上敲出最后一行代码,突然响起的警报声让整个实验室的人都惊得弹了起来——中央服务器的散热口正冒出焦糊味,屏幕上“星轨”项目的核心算法模型像被投入石子的湖面,瞬间泛起紊乱的波纹。

“备份!快切到冷备份系统!”项目负责人林薇的声音带着金属般的冷硬。她抓起椅子上的格子西装披在肩上,咖啡渍在白衬衫袖口晕开,像朵正在枯萎的深色玫瑰。三个月前,当苏氏集团把“星轨”项目的核心研发权交给这个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的团队时,没人相信他们能在半年内突破量子传感与Ai动态建模的技术壁垒。

陈默冲进机房时,散热风扇正发出濒死般的哀鸣。他扯开服务器外壳的瞬间,扑面而来的热浪让睫毛都在发烫。“第七块算力板烧了!”他扯开领带垫在手上,猛地拔出那块焦黑的芯片,“林姐,备用模块只剩两组了!”

林薇盯着实时监控屏上暴跌的运算效率,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三天前,竞争对手腾辉科技突然宣布即将发布同类产品“天枢”,市场部刚发来的调研报告显示,消费者对苏氏的技术预期已经下降了12%。玻璃墙外的走廊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苏晓——苏氏集团最年轻的决策层成员,正抱着一摞文件快步走来,高跟鞋在光洁的地面敲出紧张的鼓点。

“最新消息,腾辉的‘天枢’用的是传统矩阵算法,”苏晓把文件拍在会议桌上,全息投影瞬间展开,“他们的传感器精度只能达到0.03微米,而我们‘星轨’的目标是0.001微米。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她顿了顿,目光扫过研发团队成员熬红的眼睛,“董事会要求我们在48小时内拿出可演示的原型机,否则……”

“否则就把项目转交给技术二部。”林薇接话时,喉结轻轻滚动。技术二部一直觊觎“星轨”的核心资源,他们上周刚用一套保守方案做出了deo,虽然指标平平,却胜在稳定。陈默突然把烧坏的算力板拍在桌上:“给我12小时!我能让第七模块的量子纠缠态维持至少30分钟!”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时,陈默趴在服务器旁睡着了,嘴角还沾着没吃完的能量棒碎屑。林薇轻轻盖上他的肩头,目光落在屏幕上重新稳定下来的纠缠态波形图——蓝色的曲线像条终于驯服的河流,在0.001微米的精度刻度上平稳流淌。会议室里,苏晓正在和董事会进行全息会议,她的身后,“星轨”的三维模型正缓缓旋转,传感器阵列折射出细碎的光,像缀在黑夜的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