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集:转机出现(第2页)
“等等……”他猛地凑近屏幕,回放刚才的数据流。这个被团队视为“干扰噪声”的现象,竟在特定频率下呈现出规律的震荡。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炸开:如果利用这种谐振特性,是不是能构建一种全新的反馈机制?
他立刻拨通苏芮的电话。半小时后,穿着睡衣的苏芮冲进实验室,两人对着波形图推演到天亮。当晨光透过百叶窗照在演算纸上时,一个“谐振耦合控制算法”的雏形逐渐清晰——它不再依赖传统的误差反馈,而是通过捕捉系统本身的谐振频率来实现动态平衡,理论上能将响应延迟压缩到0.1秒以内。
“但这需要基板材料的谐振频率绝对稳定。”张弛泼来一盆冷水。他拿出材料测试报告,目前选用的陶瓷基板在温度变化超过50c时,谐振频率会偏移0.8%——这足以让算法失效。
团队陷入新的僵局。林默翻遍文献,突然想起张弛曾提过的“梯度掺杂压电材料”。这种材料通过原子级别的掺杂工艺,能在温度变化时自动补偿频率偏移,但制备工艺复杂到近乎苛刻。
“我们自己做材料!”林默在白板上画下流程图,“张弛负责晶体生长,赵磊优化封装结构,苏芮同步迭代算法模型。”这个决定意味着团队要同时攻克材料、硬件、算法三座大山,风险指数直线上升。
三、淬火与重生
材料制备间成了最忙碌的战场。张弛带着两名研究员,在高温炉前一守就是十天。当第一块直径50毫米的梯度掺杂压电单晶片从炉腔中取出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但x射线衍射仪显示,晶体内部存在细微的位错缺陷——这会导致材料在高频振动下碎裂。
“退火温度再提高20c,降温速率减半!”张弛的声音沙哑,镜片上蒙着一层薄灰。第三次实验时,他连续48小时没合眼,直到看到完美的衍射图谱才瘫倒在椅子上。
与此同时,赵磊的封装方案也经历了七次迭代。为了给新材料散热,他设计出一种“蜂巢式微通道”结构,利用流体自循环带走热量。当第七版封装样品在80c高温下连续运行72小时仍保持稳定时,他对着监控屏幕狠狠挥了一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