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43集:文化传承创新(第3页)

更让人意外的是\"争议展区\"。苏晓特意设了个虚拟公告栏,上面贴着历年来对家族企业的批评:1992年被指\"保守\",2008年被批\"家族化管理\",2023年被质疑\"数字化转型太慢\"。每个批评旁边都有时间胶囊,点击后能看到当时管理层的会议记录和应对方案。\"文化不是完美的神话。\"苏晓摘下眼镜,眼底有兴奋的光,\"承认走过的弯路,才是对'拼搏'精神最好的诠释。\"

手册印刷那天,苏明远坚持用了两种版本。线装珍藏版用的是安徽宣纸,内页烫金,还夹着真丝面料样本;数字版则做成了动态电子书,点击任何年份都能触发全息影像,苏承宗的虚拟形象会从书页里\"走\"出来,用当年的上海话讲讲那个时代的故事。

四、流动的墨与光

周年庆典上,苏晓策划了场特别的展览。展厅中央是本巨大的互动手册,观众可以用电子笔在虚拟页面上添加自己的\"家族瞬间\":有新入职的95后上传了自己第一次独立完成设计的草图,有海外分公司的员工发来当地团队过春节的视频。这些内容实时汇聚成\"文化长河\",在穹顶屏幕上流淌。

苏明辉看着屏幕上闪烁的光点,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活水\"。当年苏承宗在弄堂里教徒弟时,总说手艺要像井水,得不断有人来打,才不会stagnant。现在看来,文化传承也是如此——当年轻人用短视频解构\"奉献\",用游戏化思维重塑\"创新\",那些刻在骨子里的精神,正以新的形态在数字世界里开枝散叶。

散场时,苏晓发现苏明远站在Ar展板前久久不动。展板上,年轻的苏承宗正和虚拟的苏晓击掌,背景是上海的新旧天际线在不断切换。老人回头时,眼角有光:\"我突然明白,你做的这些不是颠覆,是把我们当年想做却做不到的事,用你们的方式做到了。\"

夜风穿过展厅,吹起线装手册的书页。泛黄的纸页上,\"量体裁衣,寸布寸心\"八个字在灯光下忽明忽暗。而在隔壁的数字展区,无数条弹幕正从屏幕上飘过,其中一条停留最久:\"原来最好的传承,是让老灵魂住进新身体里,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