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集:元宇宙的试水者(第3页)
这个思路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林薇的思路。她之前一直盯着元宇宙内部的变现,却忽略了苏氏最强大的根基——线下的实体制造和定制服务。
“可是,怎么导流呢?怎么让虚拟空间的用户愿意走到线下来?”林薇追问。
“这就需要重构我们的算法和交互逻辑,”苏晓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林薇,你想想,用户在‘木界·元境’里最喜欢做什么?是不是‘设计’和‘定制’?他们喜欢切换材质,喜欢尝试不同的颜色、尺寸,甚至在榫卯体验中加入自己的想法。”
她在白板上画出一个流程图:“我们可以在虚拟展厅里,增加一个‘一键定制’的功能。用户在虚拟空间中设计好自己理想的家具——比如一张按照他们心意切换了材质、调整了尺寸的书桌——点击‘定制’按钮,系统就会自动将他们的设计参数、偏好数据,同步到我们的线下定制系统。同时,给予他们一个只有通过‘木界·元境’定制才能享受的专属优惠,或者是一个‘虚拟设计认证’的标识,让他们觉得这是独一无二的。”
“但是,这样会不会很复杂?线下生产能跟上吗?”有团队成员担心地问。
“这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苏晓看向供应链的负责人,“我们的柔性生产线改造一直在进行,现在需要加快进度,提高响应速度。另外,林薇的团队需要和it部门合作,开发一个能够无缝对接虚拟设计和线下生产的数据中台。”
她又转向林薇:“还有,算力成本的问题。既然我们的重点从‘吸引更多用户在虚拟空间停留’转向‘精准转化有定制需求的用户’,那么我们的算法就可以优化。对于那些只是随便逛逛的用户,我们可以适当降低画质和交互精度,节省算力;而对于那些表现出强烈定制意愿的用户——比如多次调整设计、停留时间长、深入了解材质和工艺的用户——我们则提供最高质量的体验,把算力用在‘刀刃’上。”
这个思路豁然开朗。不再追求虚拟展厅的“大而全”和流量的“虚高”,而是聚焦于“精准转化”,将元宇宙作为连接年轻用户和线下定制业务的“超级入口”。
林薇的眼睛亮了起来,她猛地站起来:“晓姐,我明白了!这不是放弃元宇宙,而是让它和我们的实体业务真正结合起来,形成‘虚实融合’的新模式!”
“对,虚实融合,”苏晓微笑着点头,“这才是苏氏这样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在数字时代应该走的路。我们有实体制造的根基,有百年传承的工艺,元宇宙对我们来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个赋能工具,让我们能更好地触达用户,理解用户需求,最终用我们的实体产品满足他们。”
第四章:转化率的奇迹与新赛道的开辟
方向确定后,苏晓亲自挂帅,协调集团各部门资源,支持林薇的团队进行改造。
技术团队开始重构算法。他们建立了用户行为分析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出那些具有高定制潜力的“优质用户”。当这些用户进入“木界·元境”时,系统会自动为他们提供更流畅、更精细的体验;而对于普通浏览用户,则采用轻量化的模式,大大降低了整体算力消耗。同时,“一键定制”功能被放在了虚拟展厅最显眼的位置,引导用户将虚拟设计转化为现实需求。
供应链部门加急推进柔性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确保能够快速响应小批量、个性化的定制订单。it部门则搭建了数据中台,打通了虚拟设计、用户需求、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的全流程数据链条。
林薇的团队则重新设计了交互逻辑和用户引导流程。他们在“榫卯挑战赛”中增加了“定制彩蛋”,完成高难度榫卯组装的用户,可以获得更高额度的定制优惠券。他们还推出了“设计师一对一”服务,用户在虚拟空间中完成初步设计后,可以预约苏氏的专业设计师进行线下深化沟通。
这些改变,起初并没有立刻显现效果。有团队成员担心用户会不适应,担心转化率太低。但苏晓很有耐心:“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给它一点时间。”
奇迹发生在改造后的第二个月。
当财务报表再次送到苏晓和林薇面前时,两人都愣住了。
报表显示,“木界·元境”的算力成本相比之前下降了60%,亏损大幅收窄。更惊人的是线下定制业务的数据——当月定制订单量同比增长了300%!转化率(虚拟展厅用户转化为线下定制客户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5%,而之前没有导流时,这个数字不足5%。
“3倍!晓姐,真的是3倍!”林薇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她指着报表上的数字,“而且,这些定制客户的平均客单价,比普通客户高出40%!他们很多都是在虚拟展厅里深度体验过榫卯工艺和材质的年轻人,对我们的品牌和工艺认同感非常强,愿意为定制化和独特性支付溢价。”
苏晓看着数据,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就知道,这条路是对的。”她拿起报表,“你看,这些年轻人,他们不是不爱传统工艺,而是需要用他们习惯的方式去接触和了解。元宇宙就是那个桥梁。”
三叔公听说了数据后,亲自跑到林薇的办公室,看着屏幕上跳动的订单数据,半晌没说话。最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