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集:脑机接口的跨界(第2页)
“那是他最喜欢的一首词,苏轼的《定风波》。”陈曦轻声说,声音里带着泪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晓的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撞击了一下。她见过苏氏家具给人们带来的舒适与美观,见过新技术带来的效率与财富,但从未有过此刻这样的震撼——当冰冷的科技,真正触碰到人性最柔软的地方,当它不再是商业报表上的数字,而是变成了一双帮助他人重新“站立”起来的手,它所蕴含的力量,远超想象。
第三章:心意相通的机会
“停止演示。”苏晓突然开口,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陈曦一愣,以为是哪里出了问题,连忙准备关闭系统。
“不,”苏晓摆了摆手,目光依旧停留在屏幕上李教授那充满光芒的眼睛上,“我是说,停止‘演示’。从现在起,这不再是一个需要向我展示的项目,而是一个必须立刻推进的事业。”
她转过身,看向陈曦和她的团队,眼神锐利而坚定:“陈博士,你们研发的,不是一套家具控制系统,而是一扇门。一扇让被禁锢的灵魂重新与世界连接的门。”
陈曦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用力点头。
“我知道,”苏晓继续说道,“将这项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实际应用,中间还有巨大的鸿沟。算法需要优化,设备需要小型化、舒适化,成本需要降低,还要面对无数的伦理、安全挑战……这可能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投入巨大,短期之内,很难看到直接的商业回报。”
她环视了一圈会议室里的高管和董事,有些人露出了犹豫的神色。商业投资,讲究的是回报,而这个项目,听起来更像是一项社会公益。
“赚钱的项目,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苏晓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苏氏发展了百年,从爷爷苏承宗那一代起,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我们做家具,是为了打造‘家’的温度,是为了承载生活的美好。而现在,陈博士他们的技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一个让‘家’真正与‘人’心意相通的机会。”
她走到窗边,推开窗户,让带着湿气的新鲜空气涌进来。远处,是苏氏工厂的轮廓,那里,有传承百年的榫卯技艺,也有最前沿的工业机器人。
“什么是‘心意相通’?”苏晓转过身,目光扫过每一个人,“不是简单的语音控制,不是程序化的智能响应。而是‘懂你所想,予你所需’。对于像李教授这样的人来说,他们的‘心意’被困在身体里,无法表达,无法实现。而我们的技术,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嘴’,他们的‘手’,他们的‘腿’。”
“我决定,”苏晓一字一顿地说,“立刻成立专项基金,就叫‘心意相通’专项基金。首期注资一亿元,由陈博士的团队主导,联合国内外顶尖的神经科学、人工智能、材料学专家,以及……最重要的,残障人士代表,共同推进这项技术的研发与落地。”
“苏总,这……”一位董事忍不住开口,“一亿不是小数目,而且风险太大……”
“风险?”苏晓打断他,眼神里带着一丝冷峻,“看着李教授的眼睛,你告诉我,什么是风险?是投入的资金可能打水漂,还是眼睁睁看着这样的技术被束之高阁,让更多像李教授一样的人,在沉默中失去与世界连接的可能,这才是更大的风险?”
她顿了顿,语气缓和了一些,但决心不变:“我知道这是跨界,是挑战,甚至可能超出了我们传统家具企业的范畴。但苏氏的精神,从来不是固守成规。爷爷当年敢用全部身家押注电力设备,我们今天,为什么不敢为‘人心’押一次注?”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沉默,但这一次,沉默中蕴含的不再是犹豫,而是被苏晓话语所触动的思考与认同。
陈曦走上前,深深鞠了一躬:“谢谢苏总!我代表所有参与项目的研究人员,也代表……所有可能从中受益的人,感谢您的决定。”
苏晓摆了摆手,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柔和:“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些在实验室里日夜奋斗的科学家,谢像李教授这样勇敢的先行者。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件事做好。”
她看向屏幕,李教授的妻子正在帮他取下头环,他的目光依旧停留在那本书上,嘴角似乎有了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
“记住,”苏晓最后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做出最先进的脑机接口设备,而是做出最‘懂’人的家具系统。让科技,真正有温度。”
第四章:两年的淬炼
“心意相通”专项基金的成立,在苏氏内部和行业内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称赞苏晓的远见与担当,也有人质疑这是否是“不务正业”。但苏晓顶住了压力,她给了陈曦团队最大的支持和自由度。
这两年,对于陈曦和她的团队来说,是充满挑战与突破的两年。
首先是技术关。实验室里的成功,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天壤之别。
渐冻症患者的脑电波信号极其微弱,且个体差异极大。为了提高识别的准确率和稳定性,团队采集了大量不同患者的脑电数据,不断优化算法。他们借鉴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技术,让系统能够“学习”每个用户独特的脑电波模式,提高指令识别的精准度。
其次是设备关。最初的头环体积较大,佩戴不舒适,且需要有线连接,极大地限制了用户的活动。团队与材料学家合作,研发出了更轻薄、更贴合头部曲线的柔性电极材料,实现了无线连接。同时,他们将控制模块集成到家具本身或小型便携设备中,让整个系统更加简洁易用。